作者: 窦悦怡来源: 数字观察时间:2019-06-12 11:25:570
文:窦悦怡
上一次TO B圈见证历史是什么时候?是去年IBM以340亿美元收购Linux软件制造商红帽(Red Hat)?还是前几天微软和甲骨文公司今日宣布,双方已达成一项协议,通过在两家的数据中心之间建立高速连接的方式,让双方的云计算服务协同工作?总之,在TO B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
2019年6月10日,Salesforce宣布以157亿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购Tableau,旨在夯实其自己在数据可视化以及帮助企业解读所使用和所积累的海量数据的其他工具方面的工作。
根据相关信息指出,Tableau是上市公司;该公司称,这笔交易规定,Tableau的A类和B类普通股股票可以换取1.103股的Salesforce普通股,因此157亿美元这个数字是这笔交易的企业价值,基于截至2019年6月7日Salesforce股的平均价格。
这对Salesforce来说是一笔大手笔交易,因为它继续力求多元化、不限于CRM软件,并进军更深层的分析领域。据报道,这家公司当初曾竭力收购LinkedIn(最后被微软收购),但最终错失良机;虽然LinkedIn和Tableau之间没有太多的共同点,但这笔交易还旨在加强与Salesforce已有的客户之间的互动。
无独有偶,就在这则消息发出的前两天,谷歌也宣布将以26亿美元全现金的形式收购商业智能公司Looker Data Science,在公有云市场展开了最大一笔收购。
这次收购有助于推动谷歌更好地与AWS和微软展开竞争,但是谷歌并没有透露太多关于如何战略性地整合Looker的一些细节,仅表示会在得到监管批准之后公布路线图。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巨头都在收购商业智能(以下简称BI)公司?寓意何在?两次整合事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对国内BI领域有哪些借鉴意义?
为此,i黑马&数字观察与国内BI公司以及投资人做了沟通,总结了以下分析。
面对多重压力,“收购狂魔”Salesforce再出招寻增长点
先从Salesforce的角度来说,Salesforce的创立者Marc Benioff。1999年时,他27岁,为当时美国一家软件巨头Oracle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像Oracle这样的企业售卖软件按Licence收费,并由软件厂商去部署安装。Marc任Oracle高级副总裁期间,形成了将CRM等通用软件通过互联网部署的想法:用云端模式交付,使用者则像“交水电费那样为自己的软件付费”。但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前东家的认可,于是决定创业,1999年3月,Salesforce诞生。
彼时,在美国市场上有一家如日中天的CRM公司叫Siebel。2000年的一天,Siebel正在举行用户大会,忽然,门口走来一群人,高举“NO Software”的标语,幕后“导演”正是Marc Benioff。为了向世人布道“软件终结者”的理念,Marc Benioff还在自己举办的派对上,让大家象征性地将“软件”扔进垃圾箱。
就这样,Salesforce一边打磨自己的CRM产品,一边不遗余力地向世人宣传云端布设软件的方式,直到2004年6月上市敲钟。
此时,美国的CRM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2005年,Siebel做价58.5亿美元卖给Oracle,在新闻稿中,Oracle毫不避讳:“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是Oracle的软肋,随着Siebel近340万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用户的加入,情况可能有所好转。”
虽然Salesforce成为企业级营销管理服务的独角兽,同时也是SaaS时代的标杆、国内外争相模仿学习的对象,但随着2014年上市,Salesforce一方面想不断增强其CRM软件的应用功能,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竞争力,继续保持其在CRM市场的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兴起,以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IT巨头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这些IT巨头企业根据用户不同层面的需求,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客户解决痛点,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竞争力。
而Salesforce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军阀”混战的云计算市场获得有力竞争,所以也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进军。
不过,如果Salesforce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与这些IT巨头在国际市场中抗衡,所以Salesforce通过收购多家企业,整合其技术,在自有产品中增强社交化、移动化、协同办公方面的功能,同时,也收购一系列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公司,使产品更加智能化。
所以,从2011年开始,Salesforce开始收购Buddy Media、MetaMind、Demandware、Krux、Quip、Datorama、MuleSoft等公司,在社交化、人工智能、协同办公、营销数据和分析业务等方面来增强其CRM软件功能。
例如,Salesforce收购Krux,可以加强自身产品对客户细分和管理的功能;收购Radian6使CRM更具监测能力;收购Buddy Media实现了社会化营销活动管理;收购ExactTarget获得了营销自动化能力。
总之,通过一系列收购,Salesforce吸纳这些企业在社交性、移动性、协同办公、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长处”技术,来弥补自身产品和技术的缺陷。然后通过深度融合,Salesforce自有产品不但提升了社交化、移动化、协同办公的能力,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布局IOT平台,跳出企业级的局限,向多元化的国际IT巨头看齐。
说了这么多,再联想到这次收购事件,有何关系呢?
东方富海合伙人陈利伟表示,首先,通过收购可以确保Salesforce增长的确定性,对冲美股估值下行的压力。
其次,面对微软的竞争,Salesforce压力极大。在CRM上,一直以来CRM与BI在场景上有较强的互补性,而微软的BI产品Power BI极具竞争力,这是Salesforce所欠缺不足的地方,所以收购tableau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可以增强其客户竞争力。
思迈特 软件创始人吴华夫指出,Salesforce最开始是一家提供SaaS CRM的云厂商,后来从单一CRM应用逐渐切入企业更多的应用场景,比如HR,财务等各种企业内部流程管理系统。
并且所有应用系统基于同一个底层PaaS平台来配置,数据是打通的。但是Salesforce基于这个打通的数据平台,能提供的数据分析能力却不足,这点通过收购Tableau刚好弥补。
最终,Salesforce会完成从单一的SaaS CRM厂商,过渡到提供Paas平台+企业多种SaaS应用(CRM,HR,财务,内部管理流程等)+ 贯穿企业多个应用的数据分析能力。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建立和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虽然这对小企业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挑战,但随着业务的扩大和复杂化,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考虑因素。
此时,就需要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涉及客户体验的各个环节,从营销、销售、支持到服务。
而与客户保持着良好关系必须建立在真正了解客户基础之上,不了解客户的后果就如当年诺基亚那般,一夜之间被智能手机所颠覆取代。CRM所累积的大量业务数据,需要通过BI进行有效分析,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加深入的了解客户的消费行为特征,甚至预测客户的消费行为,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市场策略。
在过去,CRM和BI各自都在企业中扮演着特定的、独一无二的角色,通常来说,企业在上线CRM之后,一般会再上一套BI来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分析。
将CRM与BI工具集成在一起,满足企业业务和操作需求可以说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时间与经济成本高,项目实施成功率也很低,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倾向于CRM与BI能完美融合协作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Salesforce重金收购Tableau的原因了。
目前,市面上CRM+BI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少。一个好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不仅可以给企业业务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会是一笔不菲的投资,因此,怎么选择至关重要。
云厂商围绕着数据提供产品服务是趋势
爱分析首席分析师李喆指出,未来,所有公司都在围绕着数据提供产品服务,这个在各行各业都是趋势。对Salesforce来说,Tableau主要以中小客群和部门级应用为主,客群比较一致,所以,产品直接能对现有客群产生价值。
永洪科技创始人何春涛也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对云计算厂商而言,BI与分析是数字化的核心业务。基础设施、IT业务、数字化是三级火箭。从基础设施到IT业务再到数字化,这是云计算客户的必然需求。
其次,对云计算厂商而言,从研发到营销链条太长,通过生态建设将很难完美解决核心业务。要形成高度一致的投入目标,核心业务要么自研要么收购实现自有。
对云计算厂商而言,核心业务如果选择自研路线,长期的投入、用户心智缺失和跨云计算都是巨大的鸿沟,导致走自研路线很难。
以BI与分析为例,巨头中只有Microsoft自研成功,前提是她拥有Excel且坚持自研数十年,而其他巨头都通过收购解决这一问题。
“对云计算厂商而言,BI与分析又是硬通货,也就是说几乎每个客户都需要。买来就能整合,整合了就能变现,容易实现1+1>2。”何春涛说道。
DataHunter创始人程凯征告诉i黑马&数字观察,说到数据可视化,商业智能,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很多人会觉得这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只是把数据展示出来,供人去做分析。但是我有一个以不同的想法,如果我们把数据可视化进行抽象,这是人和数据之间的一个交互界面,一个交互工具,让人能理解抽象的数据。
我们可以拿当年的DOS和Windows做一个类比,如果说通过Excel和数据库命令操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相当于在使用DOS系统。而通过数据可视化,商业智能工具操作分析数据,相当于在使用Windows。
DOS需要学习,需要专业人员操作,而Windows基本人人都会,普及面不知道要大多少。这就好比现在很多公司的数据团队,专业操作分析数据,所有的业务都要去找他们,而数据可视化,商业智能则是将这些专业能力平民化,普及化。所以我们如果说数据可视化,商业智能是数据时代的操作系统也不为过。
一个公司如果能将数据的专业能力在业务人员中普及开,这个公司势必在竞争格局上就和同类公司不在一个维度了。Salesforce和Google的这两次收购,都是在给自己的客户扩展新的基于数据的业务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再看这两次收购,Tableau和Looker这两家商业智能公司,都同时有一个短板:对于企业的底层数据处理能力不足。Tableau虽然在去年的时候推出的数据预处理工具(Prepare),但是依然在企业内部数据基础设施上面临困境。
而Salesforce和Google刚好在企业底层数据基础设施上有不少积累,所以这次的并购,应该能让这两家数据可视化,商业智能公司业务如虎添翼。
反观国内市场,国内企业的数据基础,比国外企业更薄弱,更混乱,这反而催生了数据平台软件和数据中台。国内客户更需要能提供从数据可视化,商业智能到数据中台产品的完整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
数据智能市场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从数据智能的角度,这件事对整个大数据行业有哪些影响呢?国内企业有哪些借鉴意义呢?
观远数据创始人苏春园指出,全球数据智能市场迎来黄金十年:salesforce+tableau的结合,本质上是过去十年企业的业务上云,形成数据沉淀,接下来进入全面的数据应用阶段,类似的,上周google刚刚26亿收购looker。
反观中国国内,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三波浪潮叠加,在BI与大数据分析领域,智能分析与决策(AI+BI),是显著的未来趋势,尤其在中国市场,未来5-10年中国的数据智能市场会是美国过去几年的倍数增长。
何春涛表示,再把事件放在目前国内外的大环境下来看,我们越发感觉到时间紧、任务重。2018年11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署(BIS)出台了一份针对关键技术和相关产品的出口管制框架,其中就包括可视化、自动分析算法、上下文感知计算在内的数据分析技术。
在中美贸易摩擦尚且看不到终止的今天,中国广大用户已经深深感受到,选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更为踏实,中国厂商也清楚的知道,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更稳健。这为大数据时代诞生新巨头间接地提供了条件。BI与分析作为数字化的核心业务,在这一主赛道上,必将跑出新巨头。
同时,国内云计算厂商发起收购将很快来临,对国内的BI与分析厂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挑战,云计算服务将高度集中化,而拥有数字化产品的云计算厂商将主推自有产品,中立性将不复存在。
“美国把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作为对中国做技术封锁的行业,也是国内的大数据以及各个领域都是机会。”吴华夫说道。
李喆认为,对于国内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就是,通用数据分析平台公司,要么自己变成云,要么被云厂商收购,其他公司,还是朝着垂直应用,服务中大企业客群方向发展。
综合以上的观点来说,这次收购事件可能会拉开新的序幕,一方面,无论是给数据智能厂商、云厂商在加强自身壁垒、竞争力等方面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另一方面也给整个数据智能企业带来了很多挑战,这些挑战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BI这个领域最后是否能独立存在,还是云厂商的“盘中餐”,我们需要拭目以待。
永洪BI
更敏捷、更快速、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