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大数据揪出双十一、双十二不良商家“先提价后降价”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7-15 10:51:410

12月12日发布“双十一”网络购物商品价格体验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通过对“双11”热销的533件商品价格追踪,发现16.7%的商品价格当天并非近期低价。有的先提价后降价、虚构原价,有的促销价比非活动价还高……中消协表示,此次调查发现的典型问题将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如今,“双十一”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文化,很多消费者形成了在此期间商品会大幅降价、抢购商品特别划算的印象。然而,正如中消协指出的那样,很多商家采取“先涨后降”、虚构原价的促销行为来吸引消费者,显然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广告法,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经营者虚构较高的原价,在促销当天降价,且以提高后的价格为降价基准,等于变相扩大了降价幅度,给人一种折扣幅度更大的感觉,这一行为显然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换言之,“先涨后降”,促销价高于非活动价的行为既涉嫌违反广告法,又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与实体商店不同,电商时代的价格数据均有迹可循,有据可查,容易对比。由此,虽然电商平台不是价格欺诈的始作俑者,但应承担监管、审查乃至连带赔偿责任。其一,任何一笔交易的商品数据、价格数据均由电商平台掌控。对经营者在网店或商品页面发布的任何广告,电商平台均有能力监测,并发现违规、虚假价格广告后及时制止。其二,电商平台是价格欺诈的受益者。通过“先涨后降”、虚构原价伪造的大幅度降价假象,可以诱导更多的消费者,增加了商品浏览量和现金流,经营者获取收益的同时,电商平台必然跟着“沾光”。退一步讲,即便经营者赔本赚吆喝,按点击量或交易金额收取费用的电商平台也依然能够稳赚不赔。

在大数据被互联网企业充分运用的背景下,每日超过千亿的交易量就可妥善应对,辨别什么是“先涨后降”、虚构原价,什么是真正的价格调整并不难。事实上,网络上流行的一些比价网站或比价软件往往能够显示某个商品一段时期乃至一年来的价格走势,是涨是降、幅度多少一目了然。那么,电商平台完全有技术、有能力、有义务,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跟踪价格涨跌,约束价格欺诈行为。

监管部门理当要求电商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手段监测价格走势,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如在商品页面显示近一段时间的价格走势,让消费者有明确参照,不掉入价格陷阱,还应让商家及电商平台共同承担价格欺诈的连带赔偿责任,以此形成倒逼效应。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