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数观电影市场:2016"惨痛"过去,2017更多期待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5-27 12:28:340

“惊喜开局,落寞收场。”这句话来形容刚刚过去的2016年电影市场再贴合不过。在经历了过山车般的高开低走之后,电影市场最终以457亿年度票房数据收官,还未从去年的萎顿中调整过来,而2017年内地元旦档票房也在意料之中出现了下滑。不过,大部分电影从业者依旧相信:票房增速的减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恰恰是中国电影从狂热走向冷静、重新出发的标志。

整体审视2016年电影市场,伴随着“寒冬”“拐点”、票房增长减缓的阵痛,中国观影人次突破13.8亿首超北美,较去年增长9.5%;国产片占比80%,在票房上仅贡献58%,国产片已占据半壁江山;青春片扎堆、“IP+鲜肉”票房失灵,剧情片、动画片却开辟了新天地;与此同时,观众审美水平在不断提升,看电影不再只是看名导、明星、IP的热闹,品质成为观众首要考虑的因素。对资本来说,2016年同样是比较“惨痛“的一年,但对电影来说也是比较“幸运”的一年。

经过一年的市场考验和洗礼,电影人意识到回归叙事的重要性。院线市场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银幕数的增长,科技的提升、观众消费习惯的改变,院线市场的发展也在持续发生变化,这也给了2017年电影市场更多的期待。

趋势一:国产片依旧为票房支柱 

产值有大幅度提升空间 

据猫眼数据统计,2016年共有466部电影登陆院线,其中国产片有376部,数量占比80%,然而在年度票房贡献上仅为58%,过亿影片仅有43部。进口片数量虽只有90部,但平均年产值高于国产片,平均每部影片票房达2亿多。

对比之下,2015年上映影片402部,却收获了440亿票房,国产过亿影片有47部。整体来看,进口片产值没有太多变化,重要变动主要体现在国产片上。虽然数量有增长,然而高品质影片不多,69%的影片票房不足1000万,越来越多影片出现“院线一日游”的尴尬局面。而未来票房增长的空间,也正是在这些影片身上。

票房增长点一:减少“院线一日游”影片,品质>数量。

谈起“院线一日游”,多是与“烂片”挂钩,大量起用明星,用着PPT的讲述方式、MV的画面、鸡汤散文类台词、流量小生小花们撑场面,粗制滥造出一大波电影,票房高开低走,最终沦为烂片,这样的影片是行业所耻的。

但一日游的电影,不一定都是烂片,很有可能是宣传不到位或是观众不爱看的“好片”。限于政策保护、档期空挡、“上头关照”、“自家电影”、“关系压力”等一系列原因,电影院有的时候得接受一些“烂片”,于是就会出现上一天完成任务赶紧撤下的“一日游电影”。当然绝大多数的情况也是最初上映的几天是最重要的考察期,如果票房优异,电影院会赶紧增加场次,反之则会赶紧减少,直至下档。

2016年一个比较突出的案例就是吴天明的《百鸟朝凤》,尽管行业人士纷纷力挺这部影片,然而拿到市场上,它的商业价值依旧被低估,在经历了方励直播下跪事件后,才让影片票房“起死回生”。

虽然好片不一定获得高票房,但烂片终究没有立足之地。院线若要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就需要在电影排片上下工夫,尤其是预计将会获得较好市场反响的电影。影片类型多元化现已成为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以2016年为例,除商业大片外,纪录片、艺术片也纷纷在院线上映,并有部分获得较好的票房成绩,比如《我们诞生在中国》获得超过6600万元票房,刷新国内纪录片电影票房纪录。

票房增长点二:不断增长的观影人群。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国人逐渐成熟的观影习惯,注定会成为最大的电影市场。在今年票补减少的情况下,内地观影人次仍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长了9.5%,突破13.8亿次并首超北美,相当于每人至少看了一次电影。2017年,如能拉动观众进电影院的频率,即使每人每年看两次电影,观影人次也能达到27亿次。

票房增长点三:海外大片撬动票房增长,国产片仍有很大产值提升空间。

最近两年国产片出现不少票房破十亿影片,2016年度票房前十名电影中,国产片、进口片分别占据5个名额。从整体票房贡献率上看,进口片在20%数量占比下却贡献了42%的票房。这也间接突出了国产片在产值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一点需要从好莱坞大片中借鉴学习。

同样玩转IP,好莱坞大片一向玩得开,比如一些已经被市场证实过的高票房IP,比如《哈利波特》、《生化危机》,不管这类系列出几部都会有人喜欢看。今年即将上映的好莱坞影片,《变形金刚 5》、《速度与激情 8》、《阿凡达 2》、《加勒比海盗 5》这些影片等,都拥有广泛的观影群众,势必会斩获不错的票房收入。

目前,国产片来看,也衍生出不少经典的IP,比如《三国》、《西游》、《盗墓笔记》、《鬼吹灯》系列,但除了延续IP效应外,电影从业者还需要向好莱坞影片学习它们的制片模式及先进技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张艺谋的《长城》可以说是在中国电影史上进行了一场技术革命,口碑虽没有预期好,但创新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趋势二:竞争加剧IP难成票房保障 

艺术电影、新导演更多涌现 

据2016年电影白皮书所做调查显示,43.8%的样本用户不满意国产影片质量,有85%的样本用户选择因为好电影少才减少去影院次数。除了年初狂揽33亿的《美人鱼》,2016年的口碑级、现象级的电影太少,明星大咖、火爆IP纷纷失效,《爵迹》、《王牌逗王牌》等很多看起来稳赚不赔的片子纷纷扑街,今年上映影片达466部,然后过亿影片不多,其中69%票房不足1000万。

1、IP扎堆上映,难成票房保证。

影片类型上,今年影片类型更加多样化,观众口味差异也愈发明显,2015年还是喜剧片、动作片的主场,今年风向却转向了剧情片和动画片。今年上映466部影片中,有172部剧情片和41部动画片,贡献了36%的票房。

而在前两年还比较吃香的爱情片,今年则“失灵”了。除了暑期档上映的几部“吴亦凡”承包作品,《致青春2》、《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票房过亿外,《我最好朋友的婚礼》、《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这样只会“卖颜值”,毫无新意的影片,让青春片的市场“不堪一击”,36部爱情片仅贡献了2%票房。

2017年上映电影中,不乏IP电影及续集电影,比如《三体》、《西游·伏妖篇》、《碟仙诡谭2》等。近年来IP很火,但经过今年国内电影市场的调整,再好的IP假若没有优质的内容和拍摄制作基础作为支撑,也难以赢得观众的青睐。

2、艺术电影、新导演崛起,电影类型更加多元化。

电影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内容为王的产业,在今年大盘整体下挫的情况,影视公司也希望得到荣誉:“每个人在这个行业中都有身份和地位,老是拍那种票房好,但是被人骂的影片,没有一个影视公司的经理愿意做这种事。”

相对于大片的失势,2016年的电影大银幕还是出现一些诸如《路边野餐》、《长江图》、《黑处有什么》、《塔洛》这样的艺术电影。这些影片票房虽然不太乐观,但却凭借口碑获得惊艳亮相,此现象恰好证明了观众口味多元化的趋势带来的新变化。在资本泡沫幻灭后,市场需要的是真正优质和稀缺内容,对于艺术电影创作者和新导演们来说,他们的机会来了。

2017年,电影界也将迎来更多转做导演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所拍摄的故事已跳脱出以往常见的青春、喜剧等类型,题材日益多元化。苏有朋导演的《嫌疑人X的献身》,改编自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同名小说;徐静蕾执导的悬疑动作警匪片《绑架者》定档4月1日;而黄磊的导演首秀《麻烦家族》,翻拍日本电影导演山田洋次家庭题材作品《家族之苦》。随着电视剧市场衰落,电视剧人才将大量转移到电影领域。新制片人、新导演、新编剧将来自多种渠道,年轻电影工作者面临整个世界电影史上都不曾出现的机遇。

趋势三: 银幕增长红利减少

并购潮起院线市场迎来寡头时代 

过去几年,中国的银幕增长保持高位运行,这也是中国电影票房近十年来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一二线城市影院更加密集,观影便利,人均观影次数逐步提高;三四线城市的影院建设则扩充了观众人群。不过,观影人次不可能无限增长。2016年,银幕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减弱,是票房增速放缓的另一原因。

根据猫眼数据来看,2016年的影院建设仍保持旺盛势头,银幕数达到42052块,超过北美。但单银幕产出从2015年的139万元下降到108万元,其中,新影院的单银幕产出只有84万元。原来固定观影人群被新增加的影院稀释、分流,是造成院线收入下降的原因。

1、 近7层中小院线生存压力大,三四线小镇青年并非拯救院线的良药。

国内院线的观影人次为13.8亿,同比增长9%,但与日俱增的银幕数,会使得全国绝大多数新增院线的收益被摊薄,院线的盈利压力增大。与此同时,这显然意味着以县城以及地级市为代表的区域院线的观影人次开始出现下滑。

总票房降低,总银幕数增长,而观影人数亦降低。2016年面临瓶颈,在中国率先遭遇困境的是近几年才建起的县级影院。大多数县级影院也只有在春节、寒暑假等旺季时上座率才比较高,淡季日均观影人次以个位数计算,日营业额只能以百元计算。比如2016年春节档的《美人鱼》票房贡献三四线小镇青年贡献不少,但是在暑期档、国庆档这些季节,三四线城市中小影院并不是特别出色。

2、瓶颈期的背景下,院线并购成为行业趋势。

随着银幕数的持续增长,院线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且猫眼数据显示,目前国内48条院线,前十大院线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七成左右,其中前四大院线更是占据了约四成市场。与此同时,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现阶段国内院线不仅纷纷争开新影院,有实力的院线也开始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大自身规模。

去年6月,万达院线收购世茂院线旗下14家影院,随后又在今年收购大连奥纳影城、广东厚品和赤峰北斗星;今年5月,当代东方收购华彩天地51%股权,获得后者控股的上海弘歌院线;10月,中国电影收购大连华臣70%股份……阿里影业以及完美世界都有收购和投资动作,中影星美和大地院线也有影院收购或院线投资并购计划。

未来,院线的并购整合短期将集中在民营和中小院线领域,上市巨头之间的大整合时机未成熟。归纳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大规模并购成本太高,并购中小型低效率院线投资回收期更短;其次,我国影院普遍国有,决定了腾挪的空间暂时还在民营院线上;最后,前10名的院线基本都刚刚或即将上市,相互之间的合并可能性不高。

趋势四: 视频网站的崛起 

与大银幕争抢用户时间 

自2012年至2015年,三四线城市的观影份额由8%提升至17%,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将成为新的票房贡献主力,在票房的高速增长背景之下,这些中小城市成为院线争夺的重要票仓。

但这种想法还存在着很大缺陷,随着人员外出打工趋势越来越明显,年轻劳动力、消费人群越来越集中在北上广深几座大城市,贡献25%左右票房,而只有集中在春节档、寒暑期的2月份、7月份、8月份,小镇青年才能发挥票房增长优势。而且,在更多时间里,小镇青年的文娱消费还是在非电影院,随着票补减少,视频网站上的内容成了更便宜和便捷的文化消遣。

另一层面,随着网络视频平台崛起,网络视频出现不少优质丰富的内容,观众有可能会把时间倾注在网络视频平台或者互联网电视上,进入电影院的时间则大大降低。所以,电影从业者需要打开新思路,电影产业发展不仅仅局限在大银幕票房上,更应该看到以电影为核心带来的产业链上下游和各个发行渠道收入的增加,未来票房不一定会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电影的非票房收入会增加,无论是新媒体版权还是衍生品。

1、 加强票务平台增值服务。

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在线电影票务平台已经成为购票主渠道。2016年线上率已达到76%,表明在线购票已经高度普及,尽管票补退潮,但电影票平均票价却在一路低走,因此票补不是长久之计,关键在于提供优质的增值服务,用服务拴住用户,增强用户对平台的好感和黏性。目前来看,票务平台方面,部分地区或城市还未完全覆盖,部分人还未习惯线上购票的消费方式,因此线上购票的占比会持续扩大。

2、 解决排片同质化问题,类型多样化。

不同年龄层、不同区域观众所喜欢的影片类型是不同的。90后、95后偏爱剧情片,70后、80后偏爱喜剧片,一二线城市群众爱看剧情片,三四线城市群众爱看喜剧片。这也决定了院线在排片时要根据区域、院线特色来排片。对于目前的电影市场和院线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培育真正的、更多的电影消费者,这就需要影院做出自己的特色,把服务做好,分析自己周边的观众,对不同观众给予他们看片的选择,这样中小影片也会有自己的空间和市场。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