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16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图)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3-17 19:49:070

(2016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记者:一季度GDP增长率是6.7%,这不仅低于上年同期,同时也低于去年第四季度,这是否意味着经济仍然下行?刚才您用到了一个词是“开局良好”,为什么这么说?最后请全面评价一下一季度整体经济运行的情况。盛来运:谢谢你提问,关于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我想用四句话16个字来概括:运行平稳、结构优化、亮点纷呈、好于预期。首先,为什么说经济运行总体是平稳的?从增长来看,一季度GDP增长速度是6.7%,尽管比去年一季度和四季度都略低,但仍然运行在6.5%-7%的合理区间。我们初步测算了一下,6.7%所创造GDP的增量,以2015年的价格计算,比去年一季度的增量多了222亿元。总体来说,经济增长相对平稳。这个增长速度在国际范围内,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在新兴经济体中都是比较高的水平,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就业总体是稳定的,一季度人社部数据显示,城镇新增就业3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31.8%,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失业率数据还没有公布,但是从数据来看,3月份比2月份略有提高,还是在5.2%左右区间内小幅波动,总体比较稳定。物价温和上涨,一季度CPI上涨2.1%,3月份和2月份一样,是2.3%,上涨主要原因之一是蔬菜、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在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涨幅比较大,但是整体的物价涨势是比较温和的。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从这几个指标来看,增长、就业、物价、收入,我们初步判断运行的态势是比较平稳的,仍然在合理区间。第二,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在继续优化,三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是56.9%,比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需求结构也是继续优化的,尤其是投资和消费结构继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增长速度都保持比全部投资增速高3个百分点左右,而且占比也在继续提高,高耗能投资占比继续下降。从消费升级这个角度来看,居民在住、行、教育、养老、保障、卫生、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都保持较快增长,并且向中高档消费层次迈进的步伐在加快。从这些角度来看,经济的结构是在继续优化的。第三,亮点纷呈。主要是指新经济快速发展,新动能加快积聚,双创保持良好的势头。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每天新增的企业主体超过1万家,而且还有一个数据也能够说明技术创新的进展。1-2月份,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增长55.3%。新经济、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高技术产业增长9.2%。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继续保持80%以上的增速;医疗器械、智能化电子产品、环境保护的相关设备产品,都在保持较快增长。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还有服务业融合在加快;新业态、新的服务方式层出不穷。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增长27.8%,增速虽然有些回落,但是在前几年40%以上的高增长基础上的较快增长。节能降耗继续推进,意味着我们的发展方式在转型,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第四,好于预期。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几乎都出现了积极的改善,而且增长速度普遍比预期的高。从产业来看,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2月份是5.4%,3月份是增长6.8%,加快1.4个百分点,相关的用电量提高将近6个百分点,而且全社会货运量也提高将近4个百分点。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3月份服务业指数比1—2月份提升了0.2个百分点,达到8.3%。从需求角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1—2月份增长10.2%,1—3月份增长10.7%,加快0.5个百分点。消费增长也比1-2月份加快,出口3月份增速由负转正,是18.7%。出口有去年基数的原因,去年3月份下降14.6%。从价格的情况来看,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5%,是2014年1月份以来PPI环比首次正增长,而且同比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从预期角度来看,制造业PMI在连续几个月在临界点之下后又回到了临界点之上,3月份是50.2%;非制造业PMI指数是53.8%,比上月回升1.1个百分点。所有这些指标,从生产、需求、价格、实物量指标到预期指标都在反弹。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运行好于预期。这段时间大家可能也看到,一些国际机构也纷纷调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对全年经济增长预期都在6.6%以上。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报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调低了0.2个百分点,包括美国和一些主要的经济体,但是对中国的全年经济增长预期却调高了0.2个百分点。以上这些情况说明,运行平稳、结构优化、亮点纷呈、好于预期,我们没有理由不得出中国经济开局良好的结论。一季度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结构调整在加快推进,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尤其是3月份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我们初步判断,经济运行呈现出阶段性筑底企稳的迹象。但也不能乐观,毕竟现在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国内正处在结构调整的爬坡过坎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还在持续,同时实体经济比较困难,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下一阶段,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好政策落实,进一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继续释放政策红利,巩固积极的变化,打牢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谢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刚刚盛司长已经介绍过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数据都已经有所回暖,一季度GDP增速仍然出现回落,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您怎么看这种回落,GDP的增速是不是全年的低点,未来经济走势是L型还是U型,完成全年6.5%的目标是不是有困难呢?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我想你的几个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看待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一季度经济增速是不是底,未来经济是L型、U型还是W型,其实有些讨论没有原则上的分歧,只是判断经济走势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视角不一样而已。如果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走势处在增速换挡的阶段,换挡成功以后,未来的经济增长很有可能在现阶段的潜在增长率附近波动,中国经济走势很有可能就是一个L型。但是从短期观察,因为经济波动受外界因素干扰很多,有可能是阶段性的U型或者是W型。大的L型底是由几个或多个U型或者是W型短期走势构成的。所以要看分析的阶段和观察问题的视角。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再强调三点。第一点,无论将来怎么变化,怎么走,关键要看基本面。从基本面情况分析,我们一直认为,中国经济具有保持较长时间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总的来讲,潜力和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完成,2015年城镇化率是56.1%,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还不到40%,大家知道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普遍都在80%以上,所以中国城镇化的空间还是比较广阔的。二是中西部地区差距比较大。我们研究测算地区发展指数,初步测算,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至少落后五年,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至少落后十年。大家可以想一想,未来五年或十年以后,中部地区达到目前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西部地区达到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那将能释放出多大潜力。三是我们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2000年我们解决了温饱,实现了总体小康,现在向全面小康过渡;过去15年我们在住和行上迈出了一大步,现在家庭汽车和住房都有明显的改善。此外,旅游、健康、养老、保险、文化、教育这些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方兴未艾。中国购买力非常旺盛,去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今年春节期间又是大幅上涨,消费的潜力空间是非常大的。四是中国的人才红利正在积累,大专以上的人口现在超过1.1亿人,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他们的潜力如果发挥出来,对创业和创新是极大的推动。五是制度的改革红利还是比较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制度的建设,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有巨大的潜力。这些方面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在未来一个相当长时间能够有条件、有潜力保持中高速增长。第二点,中国在增速换挡的同时,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而积极的变化,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开始换挡,自2010年开始已经持续25个季度的调整,现在还在调整的过程中,确实也在向这个阶段潜在生产率收敛。换挡过程之中,我觉得看中国经济不光要看速度,更要看结构,看增长的质量。从产业结构来讲,去年三产占GDP的比重第一次过半,中国将来GDP的增长不是看工业的脸色行事,而是看服务业的脸色行事,这就是产业的升级。从需求结构来讲,大家以前一直担心我们的需求结构不合理,过重依靠投资,过多依靠出口来拉动中国经济,这几年大家明显感觉到,在政府主动引导和市场的倒逼下,中国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今年一季度仍然是这样的趋势。从增长质量讲,不光是表现在单位GDP能耗的下降,实际上更表现在民生指标保持稳定发展。由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所以,最近大家讨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波动不大,实际上跟内生结构性变化有关系。我们以前盯着GDP增速,那是对的,因为在工业化上升时期,积累财富是第一位的。现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看经济增长只看增速远远不够,一定要看增长结构性的变化,看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增长质量,这样才能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势。无论L型或者是U型,这个大势把握不好,就不能客观评价中国经济。第三点,3月份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比预期要好,是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首先,前期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效果在继续发力,去年开始到现在,房地产市场在回暖,带动了相关的投资和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改善了经济的供求平衡,也改善了市场的预期。另外,国际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3月份国际贸易有所回暖,BDI的指数已经是15日连涨,昨天收盘597点,对3月份外贸出口的回升有带动作用。当然这个回升是全面的,不是单项指标的回升,而是从生产到需求、到价格、到预期的回升。这种回升的信号一定要高度重视,虽然一个月不足以判断重大趋势的变化,但这是筑底的积极信号,未来能否实现真正的企稳,还要观察一段时间。塔斯社记者:一季度中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情况如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工业运行效益的有关情况,请介绍一下。盛来运:关于一季度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数据,我现在不掌握。建议向相关部门咨询。至于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我们要在本月的27日发布最新数据,包括营业收入、存货的变化等。为什么今天没有发布呢?因为企业效益数据主要来自于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在4月中旬才结算上一个季度的财务报表。我可以结合1-2月份的情况大致说一下。1-2月份企业效益增长由负转正,去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3%,今年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在一系列政策和市场预期改善的共同作用下,比如降成本、一些生产资料价格回升,还有企业本身加强管理降本增效等,今年1-2月份增长4.8%。根据3月份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判断,一季度的利润很大可能也会沿着继续好转的方向发展。判断实体经济的情况不仅依据企业利润一个指标,还需多方面观察。目前这个阶段,实体经济总体还是比较困难的,分化是比较明显的,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这些企业增速比较高,利润率也比较高。但是一些传统的行业,尤其是一些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行业,目前处在很艰难的调整阶段。但是我们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效应的继续发挥,企业的状况会向好的方向转化。经济日报的记者:前两天统计局发了3月份CPI数据,从数据上看,3月份CPI环比下降0.4%,猪肉价格下降1.3%,这跟老百姓的感受很不一致,请问怎么看这种不一致?盛来运:谢谢你提问,你讲的这个现象我也有关注,尤其在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CPI以后,一些网民感觉数据跟预期相比有点低,尤其是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3%。3月下旬或者是这段时间的猪肉价格还在继续上涨,绝对水平创出了新高,大家觉得不理解。首先,这个数据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跟大家的感觉上有所差异,是因为观察的时点可能不一样。大家可能关注的是某一时点的价格变化,但我们研究价格变化不是关注一个时点,而是计算当期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计算CPI的时候要使用一个月的平均数。每个月CPI调查员要采6次价,每5天采一次,把6次价的平均数作为一个月的平均数,2月份采一个6次价有一个平均数,3月份也一样。从多次采价来看,猪肉价格的波动挺大,尤其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每旬国家统计局都会发布50个大中城市的主要食品的价格情况,其中包括猪肉价格。以猪肉后臀尖价格为例,2月上旬,因为还在春节期间,猪肉后臀尖的价格每公斤31.16元,中旬下降到30.89元,下旬29.97元,这是2月份三旬的价格变化,全月的平均价是30.67元,这是2月份猪肉后臀尖的平均价格。3月份上旬是29.79元/公斤,中旬开始涨到30.06元,下旬涨到30.90元,3月份后两旬猪肉价格下跌以后反弹回升,3月份平均价格是30.25元,比2月份的均价低了0.42元,环比下降1.4%,而全国猪肉环比下降1.3%。从这个角度来讲两个基本上是一致的,价格指数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最近看到有关讨论价格的一些文章,说CPI调查进行了基期轮换,因此会影响价格的总水平,对此,我想多说几句。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发布1月份数据的时候专门做过解释。按照统计制度安排,我们每五年要对价格调查的基期进行一次轮换,今年一月份正好要实行新的轮换周期,2000年我们是第一次轮换。主要目的是使CPI调查的品种更能够接近当前阶段居民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使物价水平的反映更客观、更实际。这次基期轮换有两个主要变化,一是食品价格调查的篮子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按照国际原则,根据国内分类的最新标准做了一些调整。原来食品是第一大类,八大类中间的一种,现在把食品和烟酒合并成一类,原来单独的食品降成中类,现在把原来的茶和饮料、在外饮食放到食品之外的单独中类下面。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方面的消费比重越来越高,我们要单独观察。现在的食品范围和原来的食品范围实际上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原来调查的一些项目我们现在都包括了,按照原来食品口径来讲,我们现在食品权重比原来只降低了3.2个百分点。二是在消费者篮子中增加了一些新服务,比如养老服务,还有一些家里养的宠物的支出。大家以前觉得居住权重偏低,现在提高了2.2个百分点,还有交通和通信提高了1个百分点左右。调整的目的是更加合理地反映消费结构。由此算下来以后,对CPI的影响会此消彼涨,但是基期轮换以后对整个的价格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详细的测算下来以后,对CPI的环比基本没什么影响,对同比影响只有0.08个百分点,不会对价格的总水平产生太大的影响。路透社:第一,现在推行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杠杆,这对经济会不会产生一定下行压力?第二,一季度环比增速,新闻稿只给了增量,没有给增速,这个数字能有吗?一季度消费、资本形成、进出口贡献数据有没有?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个问题确实是大家很关心。从理论上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里做出了全面部署,并且2016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明确了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方面都有共识,所以推进的力度还是比较大,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从去产能方面来看,2016年重点在两个行业突破,一个钢铁,一个煤炭,一季度粗钢产量下降3.2%,原煤产量下降5.3%,这是去产能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从去库存方面来看,主要指房地产的库存和企业库存,尤其是房地产的库存,去年以来房地产持续回暖,一季度销量大增,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33.1%,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是7.35亿平方米,比2月末减少了415万平方米,一个月减的幅度还是不小的。从去杠杆方面来看,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降税这块政策的力度比较大,1-2月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5.26元,比上年全年下降0.42元左右。从补短板方面来看,也是很明显的,针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升,一季度增长10.7%,比1-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幅度最大,加快到19.6%。从这些情况来看,“三去、一降、一补”,每个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我觉得评价它的效果远不仅于此,这是直接效果,此外还有正的外溢效益。因为“三去、一降、一补”不光是对经济供求总量平衡产生了积极的改善作用,而且本身就是针对改善结构矛盾去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活力。外溢效益表现在:一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出现了回升;二是工业企业利润由负转正;三是对改革的预期、市场的预期,PMI和非制造业PMI都出现了较大幅度回升。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认识,坚定信心。以前大家都很担心去产能后,GDP或者工业会回落。回过头来看,事实胜于雄辩,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产生的积极作用更大。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涉及到GDP核算的问题,你观察得很仔细,这次GDP环比的数据和三大需求贡献率的数据我现在还没有拿到。因为这是GDP支出法核算,需要很多相关数据,正在核算中。但从趋势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提升,这个大的方向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消费一直是比较稳健的,政府支出力度在加大,居民消费结构在升级,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提升的。考虑到一季度的实际情况,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会超过去年全年。大的方向是这样的。环比数据计算是国家统计局创新性的、探索性的工作,但是环比计算需要考虑节假日因素。节假日计算特别复杂,中间的季节性因素怎么样合理扣除,需要认真核算。凤凰卫视记者:请教一个有关房地产的问题,您刚才提到房地产对这次经济向好的贡献,具体对经济增长贡献拉动率是多少?我们也看到一些分析,房地产一好马上经济数据就上来了,意味着我们又会走到靠投资拉动经济这样的老路。我们也知道房地产是杠杆率比较高的一个行业,会不会给后续的经济增长带来隐患。政府对房地产的回升有乐观的情绪,是不是意味着今后的房价还会继续上涨?盛来运:房地产是非常重要的行业,关联效应比较大,不仅影响房地产本行业的投资和销售,也会带动上游产业,比如钢铁、水泥等生产资料行业的发展,还会带动装修、家电甚至汽车等下游行业。所以保持房地产的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这一点政府一直是高度重视的。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出现了积极回暖的走势,确实对经济保持稳定运行,取得一些积极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一季度情况来看,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有所提升的,这需要通过投入产出表测算,初步估算房地产对经济提升综合贡献率比上年同期提高。关于房价的问题,房价的变化最终也还是要根据需求的变化来决定。去年以来,房价还是延续了分化调整的走势。一季度,一线城市和一些重点二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了大涨,多数三四线城市受库存量影响比较大,或者是刚需相对来较少,房价稳中弱降,所以分化是比较明显的。从今后来看,我个人看法,房价分化的走势还会继续延续,只不过分化的程度,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完善会有所降低。比如一线城市,房价涨到一定程度,一些刚需,包括改善性需求已经释放得差不多,再加上一些城市出台政策,房价上涨空间会有一些影响,但是一线城市的需求还是很旺盛的。三四线城市加大去库存的力度,各有高招,但房价仍然会面临庞大库存的压力。至于你刚才问的,经济增长是不是还是过多依靠投资和房地产来带动。从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贡献率来看,一季度尽管数据还没有最后出来,但是消费肯定是在这“三驾马车”中贡献率是最高的,去年全年贡献率66.4%,有可能要超过这个数据。因为一季度的经济结构,服务业的发展,包括消费的升级,决定了消费应有的地位。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该要超过30%。去年以来,政府加大了稳增长的力度,加大了关键领域投资的力度,投向国民经济的短板,比如基础设施的地下管网、环境保护等等。这些投资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着眼于今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跟以往有些地方过多依靠投资的做法明显不同。谢谢你。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