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大数据”成反扒新抓手 上海首推官方“反扒地图”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6-12-10 19:01:590

近日,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梳理了今年1至3月份扒窃拎包案件案发较多的区域,首次推出官方版的“反扒地图”(上图)。该图涉及上海17个区县,囊括了市民广场、商业卖场、三甲医院、旅游景点、超市、天桥等69个“热点发案区域”。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赵勇认为,街面侵财类案件的发案情况是反映一个城市整体治安形势的晴雨表,和大案要案相比,这些与人民利益切身相关的“小案”是“以量取胜”。应该说,街面侵财类案件频发,不仅会损害市民群众的金钱和感情,还可能有损上海城市形象。

民间“反扒地图”被升级 官方注重动态性

其实,早在2011年,上海知名网络社区论坛“宽带山”上出现了一张“反扒地图”。这张上海地图上标注出48个容易被小偷光顾的区域,提醒市民小心扒手,被网友称作“上海首张最实用的防扒地图”。

对于民间“反扒地图”,当地警方的态度是明确和开放的。赵勇表示,考虑到人身安全,公安机关不提倡不鼓励普通市民参与反扒抓捕,但对于热心市民自制的民间“反扒地图”并不反感,“如果因为这么一张地图,可以让问题引起公众共同关注,从而使市民提高防范意识,在公共场所减少侵害,也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与此同时,警方也指出,真正实用的“反扒地图”一要充足数据支撑,二要体现出动态变化。上海刑队七支队副支队长季海详解,“理论上说,凡是人流密集的区域,都是侵财类案件容易发生的地方。其次,季节的变化、每一天不同的时间段对于街面侵财类案件的发生意义也是不同的。所以如果要标注地图的话,阶段性可能更加重要”。所以,此次的官方版“反扒地图”,特别标注时间区间,以体现阶段性,原因也基于此点。

事实上,要在茫茫人海中用肉眼找出可疑人物绝非易事,经常“吃力不讨好”。传统反扒往往注重“寻找线索”、“街面跟踪”、“实施抓捕”这三个实战阶段,随着时代发展,当海量数据成为重要资源,数据应用成为一种能力,分析反扒数据、进行实战研判也逐渐成为反扒新抓手。

街面侵财日均发案170起 “刀耕火种”收效低

在上海,一方面是资源集中带来的经济繁华,另一方面则是保障城市社会治安的任重道远。记者从警方处得知,上海的街面侵财类案件日平均发生170起左右。为此,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三成警力被部署追查街面扒窃拎包犯罪,侧面反映了该类犯罪的发案猖獗和公安打击的强势。

可是,尽管警方打击力度在进一步加强,但街面侵财类案件的发案率一直不低。因为扒窃拎包作为一种常见犯罪形式,本身就具有作案分散、流窜性强、取证困难的特点,这种“跟着警情跑”的情况就会带来警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所以,惯用的反扒思路是以发案热点为圆点来划分区域,三人一组分区部署警力,遇见突发警情再临时靠拢。

“用双脚在热点区域不停行走,同时用眼神搜索可疑人物”,上海公安黄浦分局刑侦支队反扒探长傅国英介绍,“和其他警种不同,很多高科技的技侦手段在反扒行动上根本用不上,现实决定了我们这行基本只能采用原始的‘人海战术’”。

而在新的刑诉法实施后,办案执法对证据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执法规范到司法定罪都必须以证据为支撑,对待这类犯罪最好的办法是“抓现行”,可这样难度也随之加大。“有时你看出他是扒手,但如果他不动手你就不能抓他”,傅国英坦言。

传统的反扒模式是让警力上街头与犯罪分子直接“对撞”,这种“刀耕火种”的做法能否显露成效完全取决一线民警的个人能力,“一个月都抓不住一起反扒”的尴尬时有发生。在这种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升一线打击的精准度和效率,充分发挥相关数据情报的效用显得尤为重要。

“大数据”助力反扒实战 辉煌战绩同比上升103.5%

事实上,上海公安刑侦总队一直有专人负责犯罪情报信息研究,历史超过20年。这些刑队中的“文职警员”,每天梳理前一天全市的接报案信息,直接和被害人接触,帮助对方回忆,完善数据库的采集。然后进行进一步细化、梳理,最后将结果反馈给需要的实战单位和部门。随着信息化发展能力水平越做越高,整体的研判性侦破性有了质的提升。

在季海的眼中,案件发生后,研究作案人员、作案过程和被盗财物的相关工作,“使得破案看上去更像是在做数据的逻辑分析”,他应景得将其称为“大数据”的运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大数据”就能反映出一些发案的趋势性判断。对于这种数据处理思路,专业从事情报工作的季海很有信心,“单个案件所反映出来的数据时有限的,也是残缺的,但是当数据采集成了系统,有了量的积累,然后数据之间进行交叉碰撞,那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对于较为复杂的团伙案件,即便没有条件‘抓现行’,警方也完全有能力从案件各个环节寻找线索,倒回去找落脚点,从头守候、跟踪,掌握完整证据,精确实施打击。” 赵勇说,通过数据分析,继而直捣扒窃团伙老巢、一网打尽的行动今年已成功实施多次。

最好的“结果”是“战果”。今年以来,上海打击公共场所扒窃拎包和盗窃“三车”类案件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破案数和抓获人员数均较去年有所上升。数据统计,今年1至3月20日,全市共破获扒窃拎包案件2440起,同比去年上升103.5%;抓获犯罪嫌疑人1086人,同比去年上升17.4%,其中团伙100余个。破获盗窃“三车”案件1956起,同比去年上升129.8%;抓获犯罪嫌疑人575人,其中团伙50余个。

“反扒数据”再强大 日常防范还是关键所在

“反扒地图”中所谓的“大数据”,就是“和案件有关的所有的人、事、物”,也是公安办案中“情报导侦”手段的研究内容。“它们既有来自日常的户籍申报、违章处理、前科信息、宾旅馆信息、网吧登记信息、银行卡信息、身份证信息等公安系统内部的数据,也有很多来自于社会各部门的数据”,季海说。

当然,“大数据”也汲取了不少基层一线反扒民间的工作经验,例如反扒民警一直积极发展的信息员。“我们的信息员,包括从事倒票业务、流动设摊的‘灰色人员’和商场营业员。由于这些职业扎根底层,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所提供的反扒信息和情报对于一线办案帮助很大”,傅国英称。

此外,季海也提醒,最重要的数据来自报案人。“反扒工作最郁闷的事是,人抓住了赃缴获了,被害人找不到了”。不少反扒民警都希望,遭遇街面的受害者能够及时报案,挤出时间到警局做笔录,帮助警方完善反扒数据。赵勇说,官方推出“反扒地图”的初衷,也是期待“用信息公开换取老百姓的肯定与信任”。

在公共场合,任何人都可能被“三只手”盯上。尽管“反扒地图”清晰实用,提高市民防范更是关键所在。“一张全红的反扒地图,还不如一个良好的防范习惯”,这样的官方忠告从犯案人员那里也得到侧面佐证。

傅国英告诉记者,他们曾在南京路上抓住一个偷窃手机的白某,白某是解放前以扒窃为业之后改过自新、早就“金盆洗手”的高龄“老三毛”。白某在交代犯罪动机时称,现在很多人都毫无防范意识,一次次“诱惑”着自己下手,当那次看见被害人将手机斜插在外衣口袋,“一看手机就是我的”成了动手前最后的内心独白。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