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大数据能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吗?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6-11-25 13:54:280

过分的玩笑,孤立的羞辱,别出心裁的“惩罚”,被嘲笑的十岁孩子。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暴力在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刷屏,宇宙中心的学校如此,那其他遥远星球的学校自然也未可幸免。

闹得这么大,大概是因为这事儿让成年人们感觉都很糟糕:毕竟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都听过、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类似的事件。无论个性强弱,高矮美丑,都可能沦为事件的主角,或者默默转过脸去的旁观者一员。

校园霸凌是否会绝迹?不会的,就连日本这种对 bully 如此重视,对儿童安全保护到极致的国家都难以避免此类事件。“霸凌”和“开玩笑”间的界限很难区隔,可很多时候暴力并不以人身伤害的形式出现,小霸王们都蛮有创意的,而冷眼和孤立造成的心理创伤并不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好承受。

忍耐,是软弱可欺;反抗,是你这人真没劲;告老师?那是把受害孩子逼上悬崖的最后一条路。更何况,告老师老师也不见得就能有什么作为,常见“他怎么不招别人就招你呢”式天问,各打五十大板。老师也是凡人,有着凡人的弱点和偏见,需要下个学期的全额奖金,在充斥着门第特权的学校可能更加如此,不带头歧视都不错了。

昨日,宇宙名校做出回应,认定其为“偶发事件”,还不足以构成校园暴力或欺凌。学校里的欺凌和被欺凌,讲理和证明正义存在的可能性极低,除非出现像涉事孩子那样可见的心理创伤,大多属于灰色地带。恐怕小孩子们多多少少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和运气长大,社会人格的养成,不是在家庭中,而是在操场上。

可惜有些人就是特别热衷于改造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团团伙伙强迫症,直到成年后也没能改掉这毛病。

据儿童自杀报告显示:中国儿童自杀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每年有近30万人自杀身亡,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40%是中小学生。心理学家调查显示:目前有87%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少言寡语、学习兴趣不高、懒得搭理人)。小学生有6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幼儿园的孩子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占40%。中国大陆18岁以下未成年人3.6亿,据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

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仅常见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即为1.7—5.7%,其中北京地区为最高,估计有3%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大学生中,16——25.4﹪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情绪为主。

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原因的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病,1982年以后则为精神障碍。并且,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1984年北京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8.3%,1993年为10.9%,1998年全国12个城市的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13.4%,2002年北京中关村地区部分重点小学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18.2%,并且主要从焦虑、抑郁等神经症行为的增多为主。

学校欺凌的介入,须是多方位的,对孩子本人(双方)、对孩子父母(双方)、对教师、对学校,树立明确的反霸凌规则预防事件发生,进行广泛的心理普查关注心灵成长。

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怕学生“出事”的动机,总是重点盯防少数问题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视而不见。基于大数据,可建立全面的学校心理健康自服务系统。

大数据颠覆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测量理论。传统的心理测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假设上,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完成标准化过程,比较标准(常模)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大数据时代下的心理测量,采用开放式的数据分析,去寻找影响到心理健康的各个相关因素,也因为数据量足够大,可以同时分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全校学生数据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常模。

大数据对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可以更科学合理。不同的咨询个案,需要不同知识结构和方案调整解决。大数据时代,当学生有咨询需求时,系统将自动提供符合伦理要求和最优解决问题的咨询师和解决方案。

对学生心理疾病的预测更加精准。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多方面的,童年创伤经历、个体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系统、生活事件影响等等。什么样的条件发生变化会引起什么样人群的心理问题产生,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交友范围、生活习惯、情绪状态等发生变化时,可以更精准地分析并预测出来。

心理问题的解决更加有效。对于新的来访者,校方通常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大数据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能够第一时间获得足够的信息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效率。

Dartmouth大学进行了名为”StudentLife”的研究,开发一款StudentLife的APP,对某班48名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跟踪调查,方法是收集这些学生操作手机时的被动和自动的感应数据,评估学生精神健康(如抑郁、孤独、压力)程度,同时调查学业成绩,如班级排名、GPA分数等,最终分析出学生的行为取向,得出他们面临的压力大小、健身频率,预测对学业压力的反应等。

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让教师、院长和医生更深入地了解课堂外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学生也能更加了解自我,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科研依据:为什么有的学生表现更出色?为什么有的学生逃学翘课?影响学业的背后成因到底是什么,和情绪、工作量、社交、睡眠、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有望从研究中获得。

研究人员借助的手段有计算机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等,StudentLife APP能自动收集学生手机数据,学生不用和APP产生任何交互,手机操作就能24小时持续更新数据,这款APP搜集到的数据有:睡眠和起床时间、每次通话时间、运动锻炼时间、不同场所的停留时间、聚会时间、室内室外的位移、压力水平、心态积极程度、饮食习惯、APP使用情况、对学校和国家的评价等信息。

比如假期归来,学生们情绪饱满,心态轻松,也经常去健身锻炼,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到学期中间时,情绪、压力增大,健身频次明显减低。

以下两张图反应所有学生在一星期的不同时间,每天用于聚会和学习的累积小时数:

类似StudentLife这样的,通过研究学生手机操作行为,分析大数据以洞察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国内高校还未见报道。

可在霸凌发生的当下,孩子和家长又该如何自处?

最多的声音是“打回去”。但是,一个在儿童社会里极其强势的孩子,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是否又真的符合父母的希望,和成年人社会的标准呢?骂“熊孩子”的还不是这同一批人。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恐怕也非良策。何况还很有可能培养出一个暴力爱好者——既然可以依赖暴力解决问题,何必诉诸于沟通与文明。

坦白说,我不认为家长们常爱说的“我孩子不会欺负别人,也不会白白让别人欺负”原则,孩子本身真能分清楚这其中的分寸。而且很多时候,被欺负的一方并没有还击的能力,反而会激发更多的伤害。

那有些人就是天生爱欺负人怎么办?或者被欺负的变成《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那样,自我建立起一层厚厚的精神堡垒,文明过了头,不能体会正常的情感交互又该怎么办?

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小孩子们投身于文明世界,又迫于无奈接受丛林法则,除了站着哭泣,就是被大人们教育要一个耳光抽回去,那么我们所处的并非一个合格的人间。

当环境不再选择息事宁人,后知后觉;努力使孩子习得共情的能力,认知他人和自己的尊严同等重要,明确是非界限,可能会让世界变得好一点吧,也许。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