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运用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政课科学化水平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6-05 11:2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他还强调要把新媒体技术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时代发展、不能脱离技术革新。当前,要把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以大数据的分析功能、共享功能、引领功能,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法和形式,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性不够、针对性不强、抬头率不高的问题。

一、发挥大数据分析功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课

现阶段,我国高校已实现校园局域网全覆盖,手机、电脑等便携式终端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需品。通过查询网络浏览记录,获取大学生的各种大数据,对技术人员而言是一项基本技能。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接,随时随地可以全程、全方位实现。

把大数据分析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从学生大数据库中提取出需要的海量数据,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信息。通过对全局信息的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可以有针对性地更新课程内容、方法和形式。通过把握发展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大数据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形式和方法的确立直接对接受教育主体,体现大学生的真实需要,从而使课堂充满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发挥大数据共享功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正参与的课

有效的课堂一定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双主体”课堂。发挥大数据的共享功能,建设与实体课堂对接的网络平台课堂,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体地位,真正参与课堂建设和课堂治理。

网络平台课堂是一个共建课堂,“共建”在师生双方平等分享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形式和方法的过程中实现。首先,师生双方通过发布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搭建起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平台课堂的内容。网络平台课堂的内容立足实体课堂但又不拘泥于实体课堂,它是时代要求、国家要求、社会要求和个人要求变化的“晴雨表”,是综合立体的开放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其次,师生双方立足自身的个体文化特征,采用说明、讨论、解读等方法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这是一个师生依据自身实际需要展开的自主学习课堂,形成了师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知识积累。网络平台课堂是师生在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协同创建的,它记忆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构建和师生知识体系构建的所有数据,持续、真实、有效地解决了线下实体课堂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参与的困境。

网络平台课堂是一个共治课堂,“共治”在师生平等参与课堂平台管理过程中实现。师生共同参与本身就包含了师生共同治理。一方面,师生内部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公开、透明、共享的“网络平台课堂”上,每一条信息都要接受集体“审查”,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不当言行和偏激做法被自动“审查”出来。“审查”是大数据共享功能生发出的自动纠错机制,在信息发布-指错-回应-争论-共识过程中,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澄清认识、提升素养,最终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苗头问题和倾向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的苗头问题、倾向问题和诱发因素,进而通过控制诱发因素和价值引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苗头问题。利用“网络平台课堂”的共建共治优势,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建成“双主体”课堂。

三、发挥大数据引领功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有效培育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课

大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海量信息获取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预测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把大数据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强化思想理论教育的价值引领。

遵循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让大学生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引入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网络浏览记录,把抽象思想意识层面的内容转为可视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描绘出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整体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差异。遵循规律、着眼差异,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协同发力,解决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知行不一问题,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统一,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成为学生的毕生追求,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