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是什么颠覆了金融,并开启了中国的新“捡钱时代”?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7-20 13:53:190

互联网+金融=财富井喷式增长

文/汤浔芳(《颠覆金融》作者) 文章有删减

中金副总经理谢平最早提出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从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兴起。通过梳理学术界的认知和自己理解,互联网金融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个本质是“改变数据渠道”

我们之前通过银行网点去开户购买金银产品,而现在,我们先去搜索贷款、理财产品,通过官网或者旗舰店等渠道购买。这个原因显而易见,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去银行成本较高。尽管电商只占到大零售行业的8%,但参照淘宝或者京东这样的公司,其实规模仍然很大。并且由于金融产品后端不需要物流,未来会有更多的金融行为发生在线上,比例会高于8%。

第二个本质是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与传统金融不同,你可以针对客户做C2B的金融服务,也可以更好分清楚,谁是付费用户、20%的增值用户,谁又是你80%免费获取的用户。

第三个本质是平台层面

互联网金融既具有互联网属性,还会产生垄断行为。对于其他创新公司来说,既需要具备互联网属性,又需要具备金融特质。当具备这些属性之后,整个互联网金融会形成马太效应。

大家现在看好的包括阿里、腾讯,京东等金融产品。像阿里有底层的支付和征信,它还有招财宝,淘宝的基金店,金融机构的旗舰店,它需要的是一个流量入口。腾讯拥有这么多QQ的用户还有微信用户,他的理财通就是一个很好的流量入口。类似这样的商业模式小公司无法提供这么大流量。这也导致现今的互联网金融更多的是把线下高利贷借贷包括市场化民间的借贷搬到互联网上,解决信息不透明和风险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上市公司、传统金融企业和房地产公司涌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业,我认为这还是基于金融行业带来的机会。

——首先是利率市场化。大家知道贷款的利率市场化,但存款的利率还没有,银行业赖以生存的根本还是存贷差。

——其次是行业垄断。大家都知道银行垄断,这也让互联网鲶鱼存在很大机会,这就是为什么监管层对整个互联网金融相对包容。其实银行也在互联网行业寻找金融机会,诸如证券、基金、保险等细分市场,他们希望借助互联网优势,重新改变自己市场地位。

——重构业务。现在金融是混业经营,银行能够做所有其他行业的事情,但是现在证券行业也有机会,保险行业能够去做投资,保险的钱也能做多元化投资,增加了收益,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

《颠覆金融》一书遴选大量的一手案例,梳理大数据,余额宝,比特币,众筹,P2P等科技界、财经界最关注话题,详实展现了在互联网金融已经取得初步成功的人物以及企业,深入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的各项议题。

精彩书摘

互联网“鲶鱼”搅动银行、证券

事情都要从余额宝说起。

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搅动了互联网金融的一池春水,更引起了银行业的恐慌。

半年之后,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才慢慢看到,余额宝告诉普通老百姓,哪里可以存钱,而且会产生收益。余额宝不再只是支付宝来提升用户体验的一个产品,而是活期存款的对头。在利率市场化未展开的情况下,余额宝的市场空间大,会造成活期存款搬家。

余额宝也教会了普通百姓的理财方式。许多用户将活期存款,纷纷搬入到余额宝中,最早,余额宝的规模平均从几百元,到2013年底,拥有4000多元。而整个余额宝的规模也不断增长,2013年底是2500亿,2014年2月底是4000多亿元。

整个银行业总存款刚过百万亿元,虽然,余额宝、理财通等各种互联网货币基金的规模只是数千亿,不及银行总存款的1%。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以及新新人群用户的更方便,将会有更多的普通用户会使用。

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几点促进作用:

1、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渠道,让金融业原有依赖于物理渠道,延伸到网络渠道。

金融行业,渠道为王,网点最多的子行业利润率也高。银行的物理网点很多,从地理范围上来讲,只有网点多,才有机会更多地触碰到用户。而那些几乎没有自己渠道的保险、基金、信托只有与网点渠道多的银行合作,从而也不多不多交较高的渠道合作费用,更有金融行业的人笑称,大家都是为“银行”打工。

在券商当中,华泰证券、银河证券等主要也是依靠营业部的数量多,从而使得自身的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等在业内取得优势。

此前,基金业最缺乏的便是渠道,销售端完全依赖于银行,而大部分承销费都被银行赚取。一些小基金的生存状态比较尴尬。但是互联网的到来,就给了基金以新的机会。

之前,货币基金,由于费率低,会威胁到银行存款的原因,最大渠道银行并不愿意推广,这也使得在2013年余额宝出现之前,存在10年的货币基金规模也一直比较小。

支付宝是一个用户数达到3亿的互联网渠道,天弘基金才有机会,不用太多成本,将余额宝的规模在8个月的时间内,做到了4000亿。

这也形成了不小的带动效应。华夏、德邦、南方、易方达、汇添富等基金纷纷都触摸网,逐步提升了自己通过互联网渠道,以及官网的销售额。

从这些细分金融行业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互联网的最大作用是将渠道的范围拓宽,并给予那些物理渠道不强的金融机构,以新的机会。

2、拥有用户数之后的产品化思路。

对整个金融业来说,都从一个细分领域,开始寻找未来的商业模式。在混业经营的情况下,提升产品化的路径将是金融互联网需要去深入思考的事情。

电子渠道的兴起,也逼迫银行从传统的物理渠道向电子渠道转型,也有一些银行会考虑减少自己的渠道,前端销售更依赖于互联网渠道。接下去,这些创新的机会就属于创新的公司。

在新版图中,会出现很多新业务,相应地也会出现很多新机构,比如利用大数据进行征信的公司,这也有很强的代表性。

未来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更多的是合作大于竞争。诸如腾讯、阿里、京东等企业未来,更是与金融机构互相合作。未来,金融行业中区域性的财富管理机构会崛起,证券业经过整合并购,大型的综合类券商,也可能只剩下10家左右。

从细分行业来说,互联网将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信托、期货,大宗商品交易,交易所平台等产生的影响会比较缓慢。对证券业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就是新一代客户将更加习惯于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进行证券交易,这需要证券行业做出改变。对证券业来说,拥抱互联网的机会就在于加强非标资产的流动性管理。

目前,整个信托行业受到的互联网冲击较小。因为其需要合格的投资者,都是高净值客户,投资起点是100万,大多数信托业客户的平均投资额度是500万。但未来,信托业的冲击在于金融产品的变化。接下来,会将一个金融债权打包,进行在线销售,这也是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冲击。

期货行业大部分是大宗商品的交易,互联网企业准备或已经跨界进入期货行业,期货公司将面临商业模式上的巨大冲击。传统期货公司无法回避互联网金融,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把握机遇,拥抱互联网。

对于第三方的财富管理,最主要的功能是金融渠道,而互联网就是打破传统渠道,建立新渠道的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金融大鳄的补充之外,那些小贷、担保、保理等传统金融补充模式也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对传统金融的各个企业来说 ,拥抱互联网将获得在自身所在的细分行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笔者:互联网将对金融的客户关系发生改变。以前,客户与金融机构发生关系,只是因为金融的需求。而通过互联网的思路与方向,客户与互联网的粘性更强,互联网也通过各种产品与应用,粘住客户。未来,互联网给金融业带来的体验是全新的。

互联网对银行业的冲击

中国建设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黄浩在《谁的互联网金融》一文中总结得比较好。统金融产品虽然千差万别,但基本可以总结为三个领域:

一是渠道类业务,这在传统金融之下,体现的是金融企业的传统渠道价值。一类是支付结算渠道,这是银行业数百年来安身立命之本。另一类是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最具统治力的无疑是银行业的网点渠道,几乎垄断了国内大部分基金和信托产品的销售。

二是利差类业务,体现的是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价值。目前,国内的利差收入几乎全部归银行占有,并且在银行业当中的总收入占比高达80%。

三是融智类业务,这体现的是金融企业的智力价值,银行的资产管理,投行的并购顾问都属于这一类型。

笔者认为,从渠道类的业务来看,互联网将首先将渠道类逐步替代掉,就像互联网替代零售行业一样。而那些利差类的业务,将由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逐渐消亡。对于银行来说,最关键的能力是自己的风险控制,投研能力,以及风险定价能力。这才是银行的关键核心能力。

第三方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波。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已经占据了个人互联网支付的主导地位。在小额支付、快捷支付上,第三方支付在企业的资金流转内部,诸如快钱、易宝支付、汇付天下等企业级支付已经切入,并建筑了自己的优势。

目前,个人通过第三方支付的支付金额只占银行个人网上交易额的10%。大额资金的转账支付还是被银行把持。并且,企业客户的电子交易总额多倍于个人网上银行交易。

首先,互联网金融会对传统金融产品当中的渠道类产品产生冲击。余额宝是借着支付宝的渠道,是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的销售渠道,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标准化和低风险产品争先恐后的涌向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公司拥有流量的优势,以及社交网络上的口碑传播,这些销售的优势,也可会部分撼动金融企业的销售优势,这个优势将会带到风险较低、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产品上。对于高风险和非标准化的产品,目前,传统的线下渠道拥有优势。但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会上网,用户的投资习惯与投资理念,会进一步增强。接下来,那些风险较高、标准化程度低的金融产品会在互联网上找到解决方式。

其次,那些利差类业务,未来,互联网公司将在小额贷款会形成自己的优势。

那些针对个人的业务,将在信用卡业务和个人消费贷款方面,互联网公司可以利用互联网渠道的优势,发挥功能。如果互联网公司可以取得牌照,那么在中小企业贷款领域,会带来更进一步的发展,这其中指的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在是500万以下。在500万以上,这往往是银行的传统优势,而无法满足传统银行的不足。

而那些需要较强风险定价能力的则在金融业的优势。这些业务将让金融业发挥自己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能力。这一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是金融能力,而不是客户服务能力。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网络渠道方面,接下来,并不需要自己去培养基金经理、理财顾问。

互联网对证券业的冲击

笔者注:互联网金融可以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互联网市场能够帮助扩大客户群体,以降低交易成本,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未来,证券行业拥抱互联网的一个方式是提高非标资产的流动性。

2014年2月20,国金证券与腾讯战略合作之后,推出了首个互联网金融产品——佣金宝。投资者只需要通过腾讯的股票频道进行网络开户,即可以享受万分之二的佣金。

而这也引来华泰证券在官网上推出佣金“万三”,来一起抢夺用户。德邦证券原本也推出了万二的费率,

当天体验的用户发现,开户往往只需要10多分钟。国金证券宣布开户一天多,整个网络开户的人数达到1万多人。一周之后,开户数量达到3万-5万。而此前的10多年,整个国金证券的用户数约是20万。

目前,在证券行业,国家规定费用一般是万分之1.5,到万分之1.8之间,再加上营业部需要缴纳营业税,券商的成本基本上万二。而国金证券开始宣告自己的佣金为万二,这也是正式宣告券商经纪业务正式进入“零佣金”时代。

在网络开户的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监管的经手费,约万分之0.87;二是IT费用,约万分之1,而这两项成本加起来,整体成本已经达到万分之2,这对网络开户的用户来说,基本上只能覆盖公司的成本,几无利润。这是对用户的一项惠民的服务。

对国金证券来说,这是一种互联网思维。首先通过,免费的手段将用户吸引过来,拥有用户之后,再通过其他的投资理财服务来赚钱。而国金证券正用这种方式来革自己,也革整个券商的命。

2014年3月3日,国金证券当开临时停牌,这是由于周末的时候,有一份四川证券业协会对佣金宝的券商文提出。

在券商的业务中,国金证券的物理网点比较少,其原来的客户数为20万。而华泰证券是位列前列的券商之一,在物理网点的基础上,用户数达到200万。从这一数字来看,证券业有机会成为排名靠前的券商。

国金收获了什么?

1、不断收获新增用户。腾讯网背后的手机QQ、微信(可以通过腾讯新闻弹窗口,以及其他方法,将用户倒到腾讯网上来,或者国金接下来,与腾讯的其他产品展开合作)是一群最年轻的用户,大量的85后、90后,这些人是炒股的新增用户。

依托腾讯微信的6亿用户,手机QQ有近10亿的用户,国金证券将那些经过实名认证的腾讯客户,吸引过来,直接可以成为国金的股票买卖的人员。

2、借互联网机会变革,提升自己的行业地位,扩大市场份额。

证券业的用户极其分散,行业集中度低。排名前列的诸如华泰、银河的用户数也就200万左右。与其他大型券商,船大难调头不同。国金证券的物理网点比较少,其原来的客户数为20万。而华泰证券是位列前列的券商之一,在物理网点的基础上,用户数达到200万。华泰证券也在其官网上推出佣金“万三”的大礼包来吸引新增用户,接下来,不可避免会出现线上与线下的左右手互博现象。

互联网时代,对那些物理网点少的券商来说,是一大优势。可以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在网络开户交易、网络投资咨询、网络销售金融产品等。有机会抢得先机,快速拥抱,提升自己的券商行业的市场份额。

笔者:中长期来看,互联网证券公司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而国金证券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这也还是未知数。另外,国金证券能否顺利完成转型升级,这也值得关注。

低佣金之后的商业模式探讨

对券商来说,低佣金之后,吸引的用户,潜在的盈利模式问题。对此,一些行业人士认为,产品化是一条思路。抓住客户之后,引导其购买产品,比炒股票对券商来说,更有意义。

产品化是一条出路。抓住用户之后,引导其购买多种金融产品。目前,证券业拥有的用户的账户都是炒股账户。未来,这个账户应该通与银行、保险、证券、理财等等相通的。随着用户习惯的改变,以及牌照监管的融合,网上基金、理财产品的销售,这些都可以完成。

再往远来看,陆金所的交易模式,也是券商可以琢磨学习的一条路,打造一个交易平台。

国金接下去会靠什么赚钱?

既然,佣金成为免费吸引用户流量的“牺牲品”,那么证券业接下来,要去寻找的商业模式在哪里?

……

小编注:若您爱读书爱读点,我们欢迎您关注虎嗅网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书入法”(Roobook)。你的一部分是你读过的书决定的,书入法精心挑选好书和美文,愿你在此每日遇新知予你欢喜。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