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电动平衡车被禁,大数据助阵“出行最后一公里”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6-17 18:36:580

一、短途代步交通工具发展现状

“出行最后一公里”通常是指从轨道交通或公交站点到目的地的一段路程,理想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800米。但是现实中存在不少站点覆盖不足的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接驳交通保障,导致最后的步行距离过长,很不方便。比如,出了地铁站,到家还有一两公里,乘出租车不划算,打摩的不安全,乘公交没车站,这一公里可真能难倒不少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市工作日早晚高峰时间,有超过20%的订单行程起点或终点是在地铁站500米服务区之内。一直以来,“出行最后一公里”是构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的瓶颈之一,也影响着公共交通出行、市民便捷到家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1、新兴短途代步工具

电动平衡车本身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它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它与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车轮前后排列方式不同,而是采用两轮并排固定的方式。两轮电动平衡车采用两个轮子支撑,蓄电池供电,无刷电机驱动,加上单片机控制,姿态传感器采集角速度和角度信号,共同协调控制车体的平衡,仅仅依靠人体重心的改变便可以实现车辆的启动、加速、减速、停止等动作。近年来,各种体积小巧、外形时尚、携带轻便的电动滑板车、独轮电动车、平衡车等由于可以带上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颇受消费者青睐,迅速成为受欢迎的新兴短途代步工具。

2、电动平衡车发展现状

随着智能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动平衡车产业如雨后春笋,行业内生产商从数十家增长至万余家,国内平衡车产能从2011年的3.2万台激增至2015年近1600万台。产品设计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制造成本也在不断降低,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电动平衡车在2015年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其高产量的背后也反映出了市场对产品极大的需求,消费者对这种出行方式的认可度和接受能力在不断提高。电动平衡车轻便、灵活的特点非常好的满足了年轻上班族对于解决短途出行的需求,不仅节省了金钱成本,也有效的缩短了上下班在路途花费的时间和体力。

目前,国内的平衡车主要是经出口销售到海外市场,2015年的高峰期,电动平衡车的月出口量就超过200万台。同时,国内消费市场也在崛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使用这一新颖的短途出行工具。甚至有人预言,在不远的未来,电动平衡车、滑板车有望取代自行车、电动车等相对传统的短途交通工具,将成为下一个千亿、万亿的市场,提高人们的出行质量。

3、电动平衡车存在的安全隐患

然而在市场需求日益剧增的环境下,电动平衡车行业发展可谓乱象频出,现在国内平衡车行业的现状是:一方面是行业规模急剧膨胀,一方面却是混乱的竞争。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监管,有些制造商以次充好,为节省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导致市场中各种产品良莠不齐,部分产品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使这个数千亿市场规模的平衡车行业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电动滑板车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在测试的20个电动滑板车样品中,除3个样品干态制动距离刚好为4米外,17个样品干态制动距离均远大于4米,刹车距离最长的达到9.9米,而劣质的制动系统会大大增加骑行时的风险,容易引起交通事故。

与此同时,电动平衡车的电池发热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安全隐患。去年12月,因电动平衡车起火事故增多,亚马逊先后在英国、美国等地下架了所有来自中国的该类产品。今年3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也发出禁令,禁止进口侵犯产权专利的“某些个人交通工具”,国内十余家品牌平衡车均在禁售之列。正是由于部分产品的电池、制动系统质量跟不上,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加上混乱的竞争环境,导致市场中低劣产品增多,因此,上海和北京相继出台规定,因为安全问题,禁止平衡车、滑板车这类交通工具上路行驶,违者将处以罚款。

二、智能自行车租赁市场“橙黄大战”

由于电动平衡车等被禁,在“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领域,智能自行车租赁正在强势崛起。

1、黄色阵营——ofo共享平台

早在2014年,ofo共享平台由几位90后北大学子创办,专注于大学校园的自行车租赁市场,通过将普通自行车改装机械锁、号码牌、涂装黄色后投放使用,被昵称为“小黄车”。使用时,用户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内置地图找到附近车辆,发送车牌号,获取密码解锁“小黄车”;归还时,通过微信付费并就近上锁即可,无需归还至指定车桩。此外平台规定,双号车骑出校外后将被锁定12小时,在此期间其他人无法解锁该辆自行车,这就意味着在这12小时期间使用者对小黄车具有单一使用权。换句话说,高校学生可以骑着“小黄车”互相串门。

2、橙色阵营——摩拜单车

相对于专注校园市场的ofo,摩拜(Mobike)把目标锁定在社会公共场所。项目一开始,摩拜就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战略。为破除维护成本高企这一“世界难题”,摩拜希望打造4年免修的自行车。在此逻辑下,摩拜自行设计车辆,自行生产车辆。为了保证质量,摩拜单车采用实心车胎、汽车轮胎5辐轮毂的设计,重达25公斤,是普通车辆的2倍。用户使用APP找到附近车辆,扫码打开电子锁,同样无需归还至指定车桩。摩拜要求使用者将车辆停在允许停车的白线以内,严禁停进小区。摩拜团队会负责回收车辆。此外,摩拜自建一套信用评价体系,对使用者行为进行规范。

出行最后一公里看似一片蓝海,但目前来看,短期内实现商业价值的主要还是校园,连接地铁站、公交站与公司、住所的短距离通勤,产业园区等三部分。生长自北大校园的黄色“ofo共享单车”,和来自上海的橙色“摩拜单车”,二者都于近期获得B轮融资,并都被称为“自行车界的Uber”。尽管目前摩拜、ofo双方均表示将专注于提升服务和产品质量,竞争事实上已无法避免,“橙黄大战”已经打响。

三、大数据助阵“出行最后一公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作为城市本身的一种无形资产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短途出行大数据包含人口分布大数据、城市交通大数据、公共交通工具大数据、商业中心大数据等复杂且多样化的数据,囊括了人们日常出行的方式和习惯。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理想的办法是实现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

1、构建大数据交通服务体系

以构建大数据交通服务体系为中心,对城市的公共交通数据、商业中心数据、还有居民住宅数据等一系列城市基础大数据进行整合,合理分配交通资源,优化现有交通工具,完善交通服务系统,填补“最后一公里”的接驳“盲区”,使之成为服务于人们出行全过程的交通环。在城市土地开发初期,就应突出公交网络与其他公共设施的良好衔接,并在公交车站附近建设停车场、存车处等多种配套设施。

比如,在公交出行比例逾65%的新加坡,除主要城区实现地铁线路全覆盖外,地铁站与主要居住区、商业区之间还有城市轻轨连接,每个轻轨车站到附近公寓的最大步行距离不超过400米,实现了“门到门”的公交。在英国伦敦市外围区,政府于上世纪70年代启动了“停车—乘车”计划,鼓励居民将私家车停在公交站旁的免费或廉价停车场,再乘公交车进城。该计划为公交接驳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并使伦敦市区公交出行比例攀升至如今的72%。然而这些基础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分布都离不开城市大数据的应用。

2、搭建智能交通信息平台

最后一公里的接驳,需要“大数据管理、大工程建设、大资金投入”,离不开动态化、精细化的数据支持和公共管理。比如,新的商业区、住宅区建成了,既有的公交线路、车站、配套服务就应随人流变化及时调整;大型社区人口密集,又多是单向、潮汐性出行,在早高峰时能否开行短途小巴与地铁接驳;能否建设自行车租赁系统,连接小区门口和地铁站,然而这些公共服务系统的搭建都离不开城市基础大数据,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来降低成本,再加上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辅助,就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建立公共交通服务大数据系统

与此同时,建立公共交通服务大数据系统,可以更加灵活的调整公交线路,加密发车班次,有针对性地改善公交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调整优化公交线网,使调整工作更具有针对性。结合公交线网存在的“空白”、“交叠”等现象,中心城区推进重复线路的优化归并,市郊结合部及郊区新城加强区域公交线网的布设。一些位于市郊且较为偏远的大型居住区的穿梭巴士,由于原先发车间隔过长,也将根据居民人口数据和实际需求,合理的调整班次密度。

在自行车租赁市场中,大数据的应用也将带来巨大的优势。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已经被证实可以有效填补出行交通盲点区域,为居民提供从地铁站点、大型卖场等地到居住小区的“短驳”服务,这种“自行车+公交车”或“轨道交通+自行车”的交通模式,也是传统上下班的绿色交通方式的一种回归。大数据的助阵将显著提高自行车的管理,对每辆自行车进行编号数据统计,提供及时的、精准的车辆搜寻服务,也可以为自行车租赁公司提供管理服务,通过大数据来管理城市里的每一辆公共自行车,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和利用,将有效改善人们的出行质量。

“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仅是“线路最后一段”的狭义概念,而是城市建设管理与服务中善始善终、重视末端、重视细节、重视衔接、重视顾客满意度等更为广义的概念。未来城市的公共服务,将通过城市大数据价值的挖掘和利用,搭建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深入末端,更加注重实效和长效,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合理分配并优化基础公共交通设备,通过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长效性,同时也为未来实现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扫清障碍,打下夯实的基础。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