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京东的电子签收取代纸质签收,只为做大数据预测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2-12 19:35:200

签收快递的场景对当下的人们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了,也许有的用户已经发现了,京东在去年推广电子发票后,近期又开始推出了电子签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电子签收的使用,京东已经实现了采购、仓储、分拣、物流等各个环节的全供应链电子化,这在国内外物流行业都还算是先例,即使是亚马逊也是没有的。

.壹.

.为什么做?多赢格局.

来看看电子签收可以带来哪些好处。

对用户来说,收货体验肯定是更快更方便了,而且便于查询。以前京东一天几百万张小票存在仓库,不但保存麻烦,用户如果有售后需求,查询起来也并不方便。

对于配送人员来说,操作更简单,省去了手撕快递单,有时候还要四处找笔的环节,算下来,配送时间平均每单可以节省3分钟,每人每天可以多送大约6单;同时,用户签收结果可在设备上直接上传,免去了快递员后续整理单据的繁琐。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重要一方面就是利用大数据来改善交易流程,而对于京东来说,做电商最大的优势就是数据,京东拥有业内最完整的数据积累,而电子签收的推出,也进一步完善了物流数据,有助于更好的支持决策。

举例来说,数据可以为供应链优化打基础,比如可以知道快递员的送货路径、什么时候完成配送,方便查看订单轨迹,等等。如果说以前物流决策有时候是“拍脑袋”,有了数据之后,就可以通过数据模型进行决策,查看哪个环节需要改进,并且还可以针对618,双11等大促进行预测,提前布局。这些都是智慧物流的体现。

而效率的提升,就意味着能大大节省成本。据京东青龙研发部负责人李鹏涛介绍,因为电子签收的实施,仅仅是单据成本,京东一年也约能省下数亿元。

所以,与投入技术研发成本相比,技术改进带来的收益对京东来说是个乘法的结果。

.贰.

.怎么做?“五合一”搭建.

你也许已经体验过去年京东推广的电子发票,甚至已经使用过了京东电子签收。但其实,做这个系统并没有那么简单。

系统分为五部分,包括青龙电子小票管理系统、电子小票图片云存储系统、第三方电子签名CA认证前置系统、电子签收数据加密传输通道、青龙配送POS一体机设备。

据京东相关负责人介绍,京东电子签收项目自2015年2月份开始立项,经过一年研发、几次迭代后,2016年开始在一些试点地区推广。据了解,目前主要是在自营平台应用,将来也会在使用京东物流云和仓库的合作伙伴中推广。

但目前电子签收并不是要完全取代纸质签收,用户尚可自主选择,京东也会同时保留纸质系统作为备份。同时,为了保险起见,POS机也有存储功能,在没有信号的地方,签收信息可以缓存在POS机上,POS机后续会将电子图片存储在京东云上。而且,一个图片不止存一份,目的就是要保证万无一失。

而用户最关心的安全上,李鹏涛介绍,POS一体机作为终端设备,是数据入口,在设计上也是着重考虑安全的。它将京东最早的两款设备(POS机设备和物流设备)合成一体,既支持刷卡也支持物流,会出两种单据,并且要通过定制卡和专用通道,同时也将本地图片加密存储。

说到图片存储,国家法律规定,小票要保存一年,所以京东这么大的订单量,存储压力也会很大,青龙系统怎么做的呢?这背后,是由京东云进行的支撑。

据介绍,系统按100亿级订单容量设计,并且,项目组采用MySQL数据库动态扩容技术,随着数据量不断增大,动态地增加数据库存储量。

.叁.

.既然这么好,为什么只有京东能做成?.

京东是一个自营B2C的电商,其物流之所以快,源于其背后采销一体化,仓配一体化的强大供应链,这就使得京东可以快速的实现一体化的优化,让电子签收快速投入应用,这也是京东率先尝试电子签单的原因。

对比国外电商,如亚马逊来说,并没有专有物流,一般的电商,交易流程也大多是割裂的,信息无法及时反馈。其实除了自营部分,京东的开放合作也一直没有停止,例如2014年底京东与美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供应链协同方面实现电子数据交换,实现了从销售计划到订单预测以及订单补货的深度对接,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

李鹏涛也表示,希望有更多平台通过开放合作,让电子签收有更大范围的应用,比如在京东POP,或者其他第三方商家平台上。

未来,自动化、智能化也是物流发展方向,其实,除了电子签收系统整体的五个部分外,京东的智慧物流还有很多发力,如“京东一号”自动化分拨中心,单量会在百万单以上;无人机配送、自动驾驶技术等设备也在不断投入研发。

所以,在各种技术的保驾护航下,京东的智慧物流已经越走越高端。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