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李希光: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二)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5-25 19:02:190

二、大数据时代的舆论宣传

但是,研究人员在研究了谷歌、推特、百度、腾讯、新浪等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媒体后,开始预言大数据带给人类的危害:不会自我删除有害、仇视、无用、虚假信息和个人隐私的信息。 虚假、仇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往往更容易聚集大量的信息和人群。如果有害的、仇视的和虚假的信息聚集得愈来愈多,大数据制造的人类大脑空间会带来一种世界末日的恐惧。牛津大学互联网学院网络治理与管理教授肖恩博格在其不久前出版的《删除》一书中指出,大数据让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但是大数据同时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例如,各类搜索引擎、社交媒体诬蔑他人的信息会永久性地留在那里。腾讯、谷歌、百度会记住我们搜索任何信息的内容、时间和地点。搜索引擎会记住你的那些你个人认为最好永远被遗忘的东西 —— 媒体断章取义报道的你的谈话、电脑合成的你的不雅照片和视频,这些虚假的内容和图像就如同你身上的纹身一样永远地把你留在大数据里了。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无边无际的时空里:无网络尽头的点击、无时间尽头的翻页、无边界尽头的信息聚集,越来越多的无用信息淹没相关信息,越来越远离自身真实需求的阅读。

2013年暑假,我带着学生,来到印度洋的一个海岛上,在无手机和网络信号的地方,听世界着名传播大师Miles Young讲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他说,“如果你被手机和网络媒体利用,你就成了白痴。”

在网络上、在微博里看到温州动车事故大照片和200多万条围攻高铁的微博,是什麽感觉?多数人这时想到的是:乘坐动车的风险太大!而没有想到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概率。在这种时刻,很少有官员或记者有一种强大的内定力,不被这种具有强大的新闻价值、高情感的事件左右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更多的是跟随着高情感的故事去激动地发泄,而不是去冷静思考。科学家与媒体对风险的不同评估。科学家用数学模型和概率评估风险,媒体对风险判断基於新闻价值判断,而不是科学判断。天天发生的事情不是新闻,极少发生的事情成了大新闻。每年近十万人死在公路上不是新闻,而每年死在铁路上的十几个人就是天大的新闻。2011年7月22日“信阳大巴失火事故”死亡41人,但是在百度的新闻网页搜索中,只显示了19条搜索结果。而第二天发生的温州动车死亡39人的事故,在百度的新闻网页搜索中,出现了116万条新闻。

经过上面这一番分析,我们想想看,过去十年里,哪一条网上热炒的新闻让你变得聪明?你是希望理性认知世界?还是感性认知世界?

超过全国人口半数的人使用移动通讯设备,其中很多人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微博、查微信。这些人无论乘车、上班、上课、开会、吃饭、喝茶、聊天,每四分钟低一下头,一天要低头两百次,都是在转入“云端”去获取第一时间的新闻。

处在云端、靠大数据舞台支撑的社交媒体呈现给我们的内容越来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不相关。媒体和网络认为新闻的价值在於“新”,而不在於这条新闻对你个人的生活、职业、工作、教育、住房、看病、养老、收入等的“相关性”。多数社交媒体和网络的消费者在看新闻事件时,看不到这条新闻与自己的“无关性”。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事件的“新鲜性”、“趣味性”。媒体和网络机构的口号是,让你第一时间获得新闻。好像你如果比别人早在媒体上看到这条新闻,你就比别人优秀和幸福。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问一问自己:我有必要第一时间看到这条新闻吗?第一个看到这条新闻的读者比最后一个看到这条新闻的读者真的更幸福吗?有人说,如果你不看新闻,你就会与现实舆情和主流社会脱节。但是,今天的越来越备受关注的网络舆情,更多的是媒体上的诡辩家和舆论领袖煽动乌合之众,为了某种个人的目的制造出来的。今天的舆情更多地依存於影星式的学者、影星式的记者、影星式的商人和影星式的政客为中心的伪舆情。正像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霍弗所描绘的,“一个国家最不活跃的人群,为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他们是在城市工作和在乡间务农的正派老百姓,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受分据社会光谱两头的少数人——最优秀的人和最低劣的人所左右。”

在网上看社交媒体新闻,有点像得了白内障,失去大部分视野,只保留中央视力,只专注一件事,忽略了一个意义重大的趋势。只关注社交媒体的人,观点会非常狭隘,大脑集中在一个单一的想法、意见等,排除不同观点。社交媒体轰炸性地重复那些受众无能为力的新闻,受众越来越感觉被网络牵着走。我们一直这样被动地被网络牵着鼻子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对社会产生了悲观的、麻木的、玩世不恭的和宿命论的世界观。我们最终患上了一种心理学上的抑郁症“习得性无助”,在看到网络对某件事的轰炸性报道后,会产生无助感,通常会从三个角度来处理问题:将个人投射到问题上,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认为问题是普遍的,影响了生活中每个层面﹔认为问题是永恒的,不可能被改变。

社交网络媒体上的新闻好像是专门用来扰乱你的思考,不断用短时记忆把你的长期记忆偷走。人类有两种记忆力:长期记忆和短时记忆。长期记忆储存着无限的信息,短时记忆是瞬间即逝的信息片段。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期记忆要经过一个瓶塞,如果你要提高对事物的理解力,你必须进入长期记忆。但是,片段化的、瞬间社交网络新闻阻碍你进入长期记忆的通道,就像一部只有内存、没有硬盘的电脑,让人无法全面地、历史地、完整地、准确地把握一件事、一个人。

新闻传播的信息多是短时记忆,是今天或近期刚刚发生的瞬间的孤立事件,经过媒体聚焦、放大、炒作,变成了一件网上人人传播的关於一个人的真实事件。大数据的挖掘和舆情研判是关於一个人、一件事的完整画面和全部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媒体主观选择的。准确完整的科学判断比夸张和主观选择的舆情判断更重要。

运用大数据研判和预测社会舆情,必须坚持客观性和价值中立。价值中立是在大数据研究中不让学者的价值偏好对舆情的分析与结论产生影响。但当前,要防止某些部门和舆情公司呈送给党政有关部门的舆情报告往往刻意选取某些数据、剔除另一些数据。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