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大数据周刊》专访徐锭明:人人都要做数据时代的实干家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3-14 12:21:110

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始终是经济社会中一个常说常新的命题。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领域,能源行业也同样正在受到大数据的深刻影响。能源大数据其内涵,不仅是大数据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深入应用,也是能源生产、消费及相关技术革命与大数据理念的深度融合,将加速推进能源产业发展及商业模式创新。

如何打通信息流动?如何开放能量调配?如何激活人与资源交互的积极性?带着这些问题,《大数据周刊》专访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深扎一线几十载,他是最早研究并呼吁我国要发展互联网能源的专家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推动互联网能源建设提案的参与和制定者之一。

 

大数据是一场认知革命

《大数据周刊》:大数据四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您对“大数据”的看法是什么?

徐锭明:首先我认为,大数据是一场人类的认知革命。世界为何样,谁人能知晓?盲人摸大象,冰山是一角。过去我们认知世界往往有相当的局限性,而大数据能够通过海量信息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寻求新的相关性规律,从而来解释过去、预测未来,形成全新的大数据认识论;

其次,大数据是一种宝贵资源,经得起反复挖掘和利用,其价值要远超过黄金和石油。但资源的意义不仅在于是否拥有,而在于会不会将其提炼成知识,否则也要“守着金山走穷路”;

再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布拉格宣言》中呼吁,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要将信息素养看作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获得信息素养是人的正当权利。当下,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作为大数据时代的公民,我们需要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积极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新要求;

最后一点,大数据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技术,大数据与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等是一个整体,共同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共生的生态体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变成机器,今天我们要把机器变成人。人要自由独立全面地发展,一定要讲文化、讲哲学,不能只讲技术。大数据、互联网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环境、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全球已经步入了数据化时代,万物比特,“秒杀”都算不上什么了,信息的同步率甚至要精确到毫秒、纳秒以下。处处是数据,时时皆计算,万物互联网,无处不智能。

 

《大数据周刊》:当大数据走入能源界,二者应当如何结合以产生火花?从哪里入手?

徐锭明:当前,不仅是在能源界,各行各业都要对大数据提起足够的重视。过去常说“得人才者得天下”,未来就要说是“得数据者得天下”了,数据重构世界,流量决定未来,连接改变一切,网聚人的能量。因此,眼下的重点问题,就是要普及大数据的基本知识,推进大数据的基本建设,建立大数据公共仓库,推广大数据公共应用,实施大数据强国战略。

在去年的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主席就曾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面对数据时代的呼啸而来,能源界的从业者,以及其他各界人士,都应该响应中央号召,应时而谋、顺势而为,紧密拥抱信息网络,否则,就建不成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是大势所在

 

《大数据周刊》:看来能源互联网将是大数据应用落地的方向,我们该如何定义能源互联网?

徐锭明:从定义上讲,能源互联网具备横向多种能源互补、纵向能网荷储协调、能源信息两流同步、数据管理处处实现、人机对话事事智能、终端电能不断扩大、再生替代普遍适用、能源生态生生不息的涵义,其根本是要建设能源生态体系,促进人文生态文明。

从特征来看,能源互联网还要具备五大特征:第一,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消灭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从容迎接后煤炭时代到来。第二,分布式特征。以每个微型能源电网、能源网络构成能源互联网的节点。第三,互联将分布式发电装置、储能装置和负载装置的能源联络联合起来。第四,开放性特征。对等、平等的能源信息双向流动,能源共享网络,储能装置和负载装置能够即插即用。第五,智能化特征。互联网能源的生产、传输、消费均需要具备智能化程度。

同时,能源互联网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各尽其用,因需制宜,各得其所,因地制宜,多元开发。可以说,多能相互补,能源综合配,解决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最后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就是能源互联网。

 

《大数据周刊》:国内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如何?

徐锭明:天上一片云,地下端相连,恢恢织成网,服务你我他。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而我国能源资源却相对不足,面临着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等问题,能源行业可谓任重而道远。

正是因为这样,积极探索应用“互联网+”智慧能源相关技术,也就是能源互联网的相关建设,推进示范项目逐步落地,助力能源系统智能化、高效化发展,时间紧、任务重。

我很早就开始呼吁国家发展能源互联网,当前国家也对这个领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今年3月6日,国家能源局公布首批56个“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名单。

这些项目都是按照《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关于组织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通知》等文件相关要求,根据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战略布局,依据严格的项目申报和审核认定程序后择优确定的。首批示范项目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代表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

这其中,项目开发方既有能源央企,也有民营资本、高等院校,内容涉及城市、园区能源互联网建设,企业大数据平台开发,分布式微电网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与分时租赁等诸多种类,将助力能源互联网在相应区域的落地实践。

 

重点在于解决储能问题

 

《大数据周刊》:发展能源互联网,其重点和难点在哪?

徐锭明:能源互联网作为能源技术革命,其互联共享的本质,高度开放的特性,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经济产业布局和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可再生能源时代,可再生能源的最大特点就是分布式的,能源互联网也必然走分布式道路。

其中,重点就是要解决好储能环节的根本问题。储能是能源革命的短板,也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短板。与能源相关的六个方面都离不开储能:节能减排离不开储能,绿色发展离不开储能,可再生能源规模利用离不开储能,地区能源安全离不开储能,能源互联网离不开储能,以及社会智能化离不开储能。可以说,能源在生产、消费、使用等各个环节全过程,都需要储能技术的参与。

 

《大数据周刊》:是否可以理解为,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特性,决定了储能技术与其更加匹配。

徐锭明:是的。现在电力能源的特点是即发、即送、即用,只有把能源和智能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能源,需要什么能源,谁需要能源,最终实现因能制宜各尽其用,因需制宜各得其所,因地制宜多元开发,因时制宜梯级利用。

我们要走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的道路,在未来,人人都是能源的生产者,人人也都是能源的消费者。也因此,储能必须是多种形式,大中小相结合,以满足不同个人、组织、行业所各异的能源需求。

 

《大数据周刊》:发展储能技术,我们遇到了哪些难点?

徐锭明:目前,在储能方面,与美国、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已经走到了大数据时代,不能拘泥于原来的东西,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用别人的昨天解释我们的今天。

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技术革新,而我们所缺乏的正是创新技术。国外不可能把核心技术卖给我们,储能界要看清这个事实,立足于自主创新,把我国的储能技术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抢占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制高点。

创新需要人才。目前,在储能领域,我国储能产业的人才太分散,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力量。所以,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给予引领和支持,把人才集中起来搞研究,把“中国制造2025”中有关储能的规划具体实践和落实。

 

能源工作者要抓住历史机遇

 

《大数据周刊》:雾霾一直饱受各界关注,其形成与能源燃烧排放有很大关系,大数据+能源互联网可以从哪些方面缓解环境困境吗?

徐锭明:治理雾霾成效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没有找准治理雾霾的关键点。关键是要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推动能源革命。

能源革命实现后,将会给人类带来“四个立方”。在杜绝污染方面,达到零排放,实现“零立方”(zero):二氧化碳排放为零、固废排放为零、水废排放为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实现“用立方”(use):热能利用、冷能利用、电能利用;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方面,实现“绿立方”(green):生态是绿的、生产是绿的、生活是绿的;在生命共同体,同体共生繁荣发展方面,实现“羸立方”(winning):社会要赢、企业要赢、个人要赢。

 

《大数据周刊》:未来,我们该如何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工作?

徐锭明:一是加强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生产智能化。鼓励建设智能风电场、智能光伏电站等设施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运行云平台,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智能化生产;推进化石能源生产清洁高效智能化。鼓励煤、油、气开采、加工及利用全链条智能化改造,实现化石能源绿色、清洁和高效生产等。

二是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鼓励建设以智能终端和能源灵活交易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小区和智能工厂,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普及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加快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三是建设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与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交通网络等多种类型网络互联互通,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调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建设接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促进灵活互动用能行为和支持分布式能源交易的综合能源微网。

四是建设与能源系统协同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推动不同能源网络接口设施的标准化、模块化建设,支持各种能源生产、消费设施的“即插即用”与“双向传输”,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及多元化负荷的接纳能力。

 

《大数据周刊》:人人都处于数据时代中,对能源界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徐锭明:人工智能已经向人类社会发起了挑战,Alpha Go向全世界宣布了三件事,一是突破了博朗尼悖论,二是数字化演习,三是在10到15年内,人工智能将进入千家万户。

因此,我们要转变固有思维,要与时俱进,吸收知识,完善自我。首先还是希望大家都去学网、懂网、用网,让更多的人才流动介入能源革命,至少让更多的人了解大数据、了解能源互联网。

再来,数据无善恶,游戏有规则,万事有底线,人类讲道德。能源界与大数据的结合,必须要建立诚信体系,操守为重。要从源头净化数据,杜绝如媒体曝出的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等此类事件。作假是自欺欺人,更是害人害己。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