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周成虎:以大数据为“桥”的“多规合一”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4-13 10:00:540

2016年11月11日,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在沈阳召开。会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主办了“基于智慧城市的多规合一与大数据应用论坛”,邀请到中科院院士、四部委专家、城市管理者和业内知名学者等十位嘉宾,共商交流多规合一工作经验,探索空间规划改革路径,推进大数据在规划领域的创新应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规划院院长沈迟到场致辞并进行了总结发言。

周成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大数据支持下的多规合一1. 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城市规划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核心基础,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就不能有好的城市。城市本身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体,一个城市按照自己的想法搞建设造新城,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北京比较有名的天通苑小区,人也不多,住了65万人。下班开车回来走的这条路不到3公里,晚上灯火通明,白天就没有人,不幸也成为北京重大案件的多发区。这就是因为缺乏一个对城市本身的规划。

再往下看,具体到一栋楼也要规划设计好。比如青岛市人大的办公楼,德国建的,100多年了还在用,周围的井盖还在用。

青岛市人大办公楼(原德国总督府)大家看看我们城市有多少100多年还在用的,50年的都很少。中国的智慧城市从宏观到微观管理都要设计好,可是我们要怎么样准确地把握规划?我作为规划界的外行,想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关于规划,现在是这样子,未来还要继续发展,到2030年还可能新增几亿城市人口,我们对于城市规划的期待远远要比以前来的难度大。我们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都是在前期的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的,或者说我们的规划赶不上变化。而规划赶不上变化怎么办,我们的规划太多了,常见的有80多种规划,都在同一个地方搞,划的红线你都不太一样,很多都有交叉。

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我们需要用一些新的方法,也就是大家说的多规合一。

2. 城市大数据与城市计算怎么多规合一,是不是按照以前的理念方式去做,是不是有新的科技手段帮助我们?我想从城市大数据方面来理解。现在,城市有各种各样的传感网和传感器,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都能上网,数据的获取方式越来越多。有了这些数据,可以理解城市不同的空间,白天的城市,晚上的城市。如何做好数据,怎么利用大数据来理解。

我们用卫星遥感可以知道城市是怎么规划的,现在的卫星遥感已经达到0.65米的精度,可以说目前全世界都在用卫星遥感来研究城市发展。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把每个城市每个人的活动状态搞清楚,不同群体在白天晚上怎么聚集,我们有了深刻的感知,我们有了大数据和方法,我们可以对城市的状态有非常精准的分析。这个数据是不是成为我们规划的基础,或者我们用新的体系来做,比如多规合一。

3. 以大数据为“桥”的“多规合一”

我们是不是有可能以大数据为桥梁进行多规合一,我们经济发展规划能不能以行业数据为基准来做,社会经济规划能够以人为基准来做,多空间整合,多环境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基于统一空间体系下的多规合一。

我们看看以前有什么毛病。以前搞户外的时候要靠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缺的是数据;而现在我们不缺数据了,我们可以用昨天的指标来帮你做今天的规划。地表只有一个空间,你只要划一个红线就清楚了。我们可以让老百姓参与城市决策,以前是政府决策规划参与,没有老百姓的社会参与,未来可能更多的是社会参与。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实现多规合一了,数据桥梁就能做更多的事情了。

大数据已经把我们最难的问题解决掉了,只要数据能整合了,我们的分析就能整合,把昨天的指标变成现在的指标。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完整的空天地面一体的规划,我们用一套规划来不断地修正修改,使我们人能在上面进行处理,这样的规划就不是一张纸,不是一本书,而是模拟系统。我们可以在模拟系统上使所有的规划数据聚合在同一个要素点上,实现空间要素点的精准匹配,这样我们的规划就能落地了。

落地了以后怎么办,要进行云计算优化决策,智能决策,实现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数据能支持我们实现这些功能。以前我们很少做模拟决策,一般规划做完了就完了,从来没有人模拟这个规划是什么。以前没有办法做模拟,因为以前的规划没有这么完整的数据体系,而现在我们有可能实现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

4. 以城市计算为支撑的“多规合一”这里面就带来一个挑战,规划数据怎么去计算?首先要融合,不管是哪个数据,无论是规划的数据还是其他什么数据,都要融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数据。有了融合以后,我们在广义的空间领域来实现所有的非空间化的数据在一个空间下的融合,融合完了以后就给所有的规划提供一个融合数据技术,这样就能解决一个问题,数据不一致。

以前是时间不一样,空间不一样,现在我们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这也是我们的设计规划里面要考虑的。我们叫多规合一,不是只有一个规划,我们可以把融合好的数据大家在一个平台上共享。怎么共享,我们首先要解决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在一个规划里面,权威部门做权威数据,真正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也就是城市数据中心,有了这个城市数据中心,大家根据不同的要求来整合融合,也就是一套数据可以有多种解释,没有这种融合体系,共享体系就做不了这个。在这个体系里面,我们可以从数据分析到模拟,到支持,让决策者会知道我们的规划是什么样的。

规划要做的很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怎么才能做到高效?以前难的是什么,除了缺乏理念以外,更缺乏的是数据分析体系,也就是我们没法把海南的数据拿来分析,这一条交通规划,到那条路上有多少人流,如果城市居民的布局和道路的布局不匹配会导致问题,路是刚性的,人是柔性的,我们可以进行改变。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要有大量的物流来支撑,比如早上我们要有大量的物资到城市中去消费。我们现在大多都是按功能去划分的,这个功能区是把人和生产生活分离,我们这个领域就可以把人的行为,人的需求功能,以及整个的功能在一个综合体下面,这样就可以做到高效。不管什么数据来了,我们都可以融合起来,我们可以使容错率非常低,在各个部门的体系下进行高度融合。

我们都希望空间规划达到智能,智能靠什么?是靠数据支撑,把设计师的经验主导变成了计算机模拟评估,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智能时代是把人的知识融到数据里面去,再给数据进行支持。

5. 城市大数据驱动下的“多规合一”大家想想,这样做的规划更加使我们能知道未来的体系里面我们的规划发展是什么样子,如果这样来做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一个高效智能的模拟体系,这就多规合一了,使我们所有的规划能到上面去,所以到底能不能实行大数据驱动,这是我们要去探讨的事情。有可能怎么样?

第一个是要讲全面,如果我是做数据的,给规划界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做城市布局可能提供城市的基础布局等等,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规划统一起来,我们要把规划思想统一起来,可以用一个时间和空间标准来把它融在一起。

第二个我们是要实时的,如果我们能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现状,那我们对城市的规划可以更好的理解,我们建立一个体系把所有的数据融合起来,我们一定要通过政府来解决城市大数据共享,这也是国家在推动的。

在这个基础上,比我们现在的规划更好一点儿的就是精细,我们以前的规划是讲宏观布局,宏观架构,现在我们更加讲究的是微观,我们在这里面做的更加精细,把我们每个城市领域分成小块组合起来。

比如说交通规划,以前我们的交通规划不知道交通流在哪里,特别是对移动人口的把握。现在简单了,我们用公交卡信息来判断流动人口在哪儿,北京市的流动人口达到了600万,北京市的最高人口总量达到了2700万。还有到底人活动在哪里,商圈怎么样,我们从网络签到来挖掘这块数据。

有了这个以后,我们的数据体系也形成了,做到了以小区或者以人为单元的数据体系,这样保证我们的地块是可靠的,这就是城市大数据。

现在做了很多仿真系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效果模拟,比如北京逆行进度的体系。北京有很多怪体系,过30年以后再看它可能就有时代意义,这就需要有仿真体系来做,有了仿真体系以后你就知道城市形象是什么样的,如果一个好的规划师都不知道城市的形象是什么样的,那就不合理了。

6. 几点认识城市规划是刚性的还是柔性的?我们可以根据人的要求和城市要求做转移,让社会民众参与城市规划,这可能是最大的改变,以前的规划都是不怎么征求民意的,未来会更多的征求民意。

从分类到合一,合一必须有技术来支持。从理论滞后到实时更新,从图示到仿真,从人工到智能,最后做到从粗糙的规划转变到精细的规划体系。如果这样做,我相信整个规划界要搭建多规合一的信息平台,真正把城市大数据的采集能力提供到了系统里面,使我们重新挖掘城市大数据价值,最后的目标是实现多指标体系下的整体优化。如果要这样的话,可能就需要我们诸多部门一起努力。

新技术激发我们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每一个城市都有巨大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产业将会促进高效、便捷和安全的生活,重塑未来城市。这是我的一些简单想法,谢谢大家。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