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大数据下的新金融生态与新金融监管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4-15 11:49:450

正值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增长契机来临之际,清科数据研究中心推出《2014年中国新金融行业研究报告》,报告基于对新金融企业数据的统计,分析了新金融行业发展概况、细分领域发展状况、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业内领先企业竞争力,并对未来新金融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国内投资机构在新金融领域的投资方向提供了借鉴依据。

本文将就大数据下新金融的生态与新金融监管的观点进行梳理。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处理有以下三种:1.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的关系数据信息;2.搜索引擎从海量信息中找到最能匹配用户需求的内容,处理关系数据;3.云计算保障信息高速处理能力。前两种为大数据信息处理,如供应链金融在京东的应用。第三种信息处理更多依赖云计算完成,如余额宝。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下,可以衍化出无数新金融产品,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一、 新金融生态

金融的本质是数据,金融产品是对这些数据的不同演化与组合。比如传统金融会收集用户的刷卡记录,跟踪用户的消费行为。信息时代,表面上看起来互联网只是传统数据收集的渠道衍伸,事实上却是对整个金融生态的一次颠覆。

每个个体是一个数据,而互联网平台集聚了这些数据。从这个层面讲,互联网完全可以脱离传统金融自己演化出无数金融产品。

2013年腾讯的微信支付已超过阿里的支付宝成为用户选择的第一大支付工具。阿里采取了多项政策,如通过淘宝屏蔽微信二维码;商城禁挂二维码图片;关闭手机淘宝的微信通道。2013年11月底,支付宝官方宣布支付宝在PC端原有的免费转账额度将取消,按每笔交易收费。所有这些管制性政策举措与支付宝创立之初,带着互联网的服务长尾特性,极度重视客户体验的精神,有了明显区分。互联网企业的特性在于它的不断创新性与对客户体验的深度挖掘,当创造能力不足,对客户的粘性不足时,它的生命力将不再。这就是为什么当金融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后,金融的创新性会无限增大,而系统性风险也会无限增大的原因。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每年要发3.6万亿的交易成本。按照互联网的逻辑,这些成本中的绝大多数完全不必发生,互联网金融的理想模式,类似于众筹、P2P这种供给方与需求方直接交易的方式,极大地提高效率,减少中环节。传统金融体系中,向银行贷款被称作间接融资,通过上市来募集资金被称作直接融资,而大数据对于互联网渗透创造出了第三种业态。

随着更广更深的互联网平台发展,云平台渗透到工作生活各个层面。信息透明化、实时化、多样化、个性化、碎片化。当信用来源广阔,构成要素更全面、精细,信用积累的速度更快,便形成了信用价值的精准转化。只要是社会人都会被赋予信用,金融边界的延伸速度将更加快捷。

要适应逐渐“微小化”的弥散型金融与“规模化”的大金融共存的新业态,金融企业组织要自律独立地演进,以较低边际成本服务更广阔用户群、以较低试错成本快速创新,不依靠外部指令,企业各系统按某种默契规则,各尽其责而高度协调地自动运转,这是管理信息时代知识工作者最适合的方式。一个系统的自律性独立性愈强,其保持和孕育创新的能力也愈强。

信息技术为金融组织的自律独立提供便利。创造主体在信息时代拥有更多自由。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使信息在互联网的关系链上无限流动,而信息所带来的各种情绪、判断、见解,也在不断地与其他信息所带来的主观感受迭加钮合,呈现新态势。

二、 新金融监管

首先,传统金融的监管过严,导致金融系统的创新能力不足,对客户的需求十分不敏感。

新金融的监管制度应根据不同业务性质和风险水平,以透明化、市场化和规范化为方向,兼顾创新与监管。新金融的去中心化、交互性、服务长尾,注重创新和体验,可以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但由于不了解金融行业,因此在极大创新了金融业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监管真空和风险隐患,如果不重视系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持续发生如去年底集中爆发的P2P非法集资事件。发展互联网需要规则和监管,如对新浪微博与淘宝网的治理。同样,新金融产业亟需匹配合理的监管制度。一方面,通过引导给予传统金融创新空间,激发创新积极性,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和金融业务的结合;另一方面,制订针对性监管制度,尊重互联网金融自身规律的同时,保证资金安全和防范风险。

其次,金融系统的激励制度应如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那样明晰有效。通过委托代理来经营的传统金融行业,其代理人目标与委托人目标并不契合,很难形成“激励相容”。产权往往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了代理人的行为。只有在清楚明晰地界定产权,使成员间、成员与制度间目标一致时,才能更好地实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协调,有效提高激励相容度。传统金融在竞争加剧时,仍未被激发出应有的活力,主因在于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没转换成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新金融产业要在清晰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形成更互联网化的激励结构。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