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技术功能] Gartner:数字化转型的新方向:敏捷,以产品为中心

婷婷爱吃青铜二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7-17 16:38:15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Gartner:数字化转型的新方向:敏捷,以产品为中心本文通过采访Gartner研究副总裁孙志勇(Daniel Sun),具体探讨CIO如何推进IT与业务的协同,将传统的项目、瀑布交付模式逐渐转变为以产品为中心的敏捷交付模式,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实现企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


孙志勇通过一个经典的数字化转型案例解释“数字化转型是什么”这个问题。例如,一家运动装备企业,进入市场后通过个性化营销,获得了很好市场份额。但企业的业务部门发现:即便卖了很多产品,但仍然不知道这些客户为什么喜欢这些商品,客户是通过哪些方式购买商品。所以业务端提出了数据沉淀的需求,于是企业构建了数据平台;同时企业又在前端开发了移动应用,记录客户的饮食、运动习惯;此外,企业又开发了智能可穿戴设备,比如,一件紧身衣在心脏这个位置上放一个芯片,芯片实时记录使用者的心律变化。


之后,把这几类数据(结构化,非结构化,以及流数据)收集到一起,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处理数据,产生算法和模型,并将这些模型提供给保险机构,以支撑其精准核保。这家运动装备企业就成功地通过数字化转型成为了“智慧医疗大数据服务提供商”。


数字化转型的三大关键点



孙志勇表示,在数字化转型中有三个关键点:


1. 数字化技术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


2. 循序渐进、创新求变的过程。


3. 创造出来新的商业模式,带来新的业务收入。



“上面的例子中,商业模式是什么呢?就是‘数据即服务’或者‘算法即服务’。任何一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都不可能完全复制,需要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结合业务情况来产生。”


数字化转型
与“敏捷”、“产品化”的关系

但数字化转型与“敏捷”、与“产品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孙志勇介绍,过去项目制开发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在前期确保需求明确以后,交由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交付工程师一步步去落实就可以了。在开发前期,可能需要1/3甚至更多的时间花在需求分析上,强调的是项目交付过程中的不变。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是变的过程、探索的过程,这天然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如果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以项目制的模式或是做一个数字化转型的项目,基本上都很难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你前期不可能预测未来,企业更应强调“敏捷”,注重“速度”和“灵活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互联网公司这么火的原因。互联网公司所有产品都是迭代、敏捷、微服务、容器......等,这些热词背后的驱动力是数字化转型的诉求,要求迭代、探索、不断加速创新。”



孙志勇进一步解释说,数字化转型和敏捷之间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先后的关系。“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数字化转型,大家发现原来的工作模式已经不合适了,才产生了‘敏捷’的工作模式。像‘互联网+’模式的涌现,就是通过互联网模式的手段,使很多传统企业的业务模式发生转型,从传统的线下模式,转变成为虚拟的线上模式,极大地推进了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和落地。”


项目制与产品制的区别




孙志勇也详细解读了“项目制”和“产品制”的区别:



  • 项目制强调计划&产品制强调探索

    计划要尽可能详尽,尽量避免变化。相比较项目制,产品制强调探索,允许并拥抱变化。


  • 项目制强调文档开发&产品制强调互动

    一方面,是内部的互动。通过产品经理、营销、开发、甚至是法务混搭的团队,大家在一起不断碰撞、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另一方面,是与市场(外部)的互动,通过对用户的反馈做出回应,快速迭代更新。


  • 项目制关注进度变化&产品制关注价值

    具体来说就是产品能不能为企业带来价值。




项目制没有那么可靠


过去我们经常说,项目制是可靠、可控的,根据Gartner调研发现,项目似乎也不是那么可靠。项目制强调的是按时、按预算,但38%的项目是逾期交付,逾期在20%左右。其次,30%的项目会超预算,并且超预算的范围比较大,在17%左右。





数字化转型是要以产品为中心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要以产品为中心,敏捷的方式交付。


根据Gartner数据显示,2016年产品制交付大概占到整体的21%,去年,有40%的企业用产品制的模式交付,到了2022年基本上是翻了一番,产品制交付达到79%,绝大部分的企业是以产品制的方式去进行、交付、开发,少部分用项目。


另外,在企业中以产品为中心的敏捷交付模式,超过了项目制的瀑布交付模式。看一组数字,产品制的开发模式,现在已经超过45%的开发比例。但有60%的开发任务,还是传统的项目制。因为项目制也引申一个词,叫作“瀑布+迭代”。把传统的瀑布模式,又拆成一个个的子瀑布,所以现在项目制还是占主流。如果把“瀑布+迭代”理解为敏捷的过渡,那产品制的开发已经占据了主导。


上边我们从CIO的视角、开发的视角、IT的视角,认为必须要实施敏捷和产品制。下面是Gartner对全球CEO的调研,看CEO对数字化、商业模式、以及创新的诉求,共同探讨数字化与企业有什么关系。


首先,CEO期望在未来的两年、数字化业务营收的复合收入增长率超过10%。传统“守江山”类型的CIO将逐渐失去市场,具备“开疆拓土”能力的CIO将备受青睐。这种情况对CIO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举例来说,一些善于将业务与IT融合,聚焦于利用IT推动业务发展的CIO已经升任CFO、CEO,但另外一方面,一些具备IT知识的CXO或业务主管也大有取代传统CIO的势头。因此,CIO必须居安思危,努力寻求利用IT推动数字化新业务增长的机会。


其次,63%的CEO认为他们将在三年内改变当前的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的最终产物是要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如果CIO能够抓住用敏捷、产品为中心的方式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他就在迎合CEO的想法,这是很重要的。


最后,41%的CEO认为他们的企业是创新先锋。在80年代、90年代谈创新,是机器的创新;现在谈创新,是在数字化方面创新。


数字化转型成功之道:敏捷+产品化

“现在谈创新,是在数字化方面创新。”


这足已说明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热度。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之道又是什么?敏捷和产品化成为了核心关键词。


先来看看敏捷。通俗的讲,就是一个字:快。“为快不败”,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


Gartner的预测指出,到2020年,具有增强数据发现功能的敏捷BI平台将是其他BI平台增长率的两倍。


为什么敏捷BI成为趋势受到用户的广泛青睐呢?国内某知名银行项目负责人的说法很有代表性,“永洪科技的产品不仅在性能上更胜一筹,而且成本只有传统BI的四分之一。更为我们所认可的是操作十分简单,只需点击拖拽几下分析指标,系统就自动生成了所需报表,极大方便了业务人员独立完成数据分析报表,快速响应决策者需求。”


近年,敏捷BI兴起,BI产品的用户客群由IT人员转变为业务人员,不再是业务人员提需求,IT使用BI产品解决需求的模式,而是将分析能力交给业务人员,由业务人员进行自助式分析。


这是不是“敏捷性成为CIO关注的重点”的主要原因呢?


当然,同是敏捷BI,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大部分国外品牌的敏捷BI厂商,定位是部门级产品,用 2C的方式做2B业务,解决企业的单点需求,力图将产品做得更轻、更易用。而永洪科技背道而驰,不断扩张自己的产品线,将产品做得越来越厚。开发了基于高并发、大数据量的敏捷BI,这样可以很好地给企业实现集团级应用带来真正的价值。


再来看看产品化。通常来讲,产品化就是要产品标准化,带来的一大好处的实施周期短。


“建设数据仓库的周期长,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果。永洪科技的一站式大数据分析平台,让我们更早地看到数据仓库的成果,指引我们该如何做数据清洗,为后续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从中国航天三院项目负责人的评价中,体现了对永洪科技的一站式大数据分析平台快速实施的肯定。


提高交付效率与速度,永洪科技对此一直孜孜以求!在交付过程中持续与业务部门配合,快速试错、快速迭代。同时,以业务的价值为导向,强调“客户的成功才是永洪的成功”。


产品化并不影响产品的厚度。正如前文所说,永洪科技将产品做得越来越“。其优势有二:


第一,“薄”支持的场景是有限,它把有限的场景确实是支持的很好,这是它的优势,但是一个企业的场景非常复杂,何况要跨企业、跨行业的时候就更加明显了,这是“薄”的短板;


第二,“薄”,如果放到一个大的系统里面去考虑,那么它的控制能力就会比较差,这个时候客户可能花在这个上面的考虑相对比较少,所以这些轻量级的敏捷BI产品其实是没有什么话语权和主导权的。


正是这薄与厚的不同,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永洪科技基于高并发、大数据量的敏捷BI在众多大型客户中实现集团级应用的原因。


注:本文转载自《CIO发展中心》,有所改动。


- End -

他们都在用Yonghong服务

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专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 官方微信

    欢迎关注永洪服务号!收费为0,价值无限

    扫码关注
  • 新浪微博

    让每位用户轻松挖掘数据价值!

    访问新浪微博
  • 智能客服
50W

会员等你来哦

Copyright   ©2012-2024  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50607) 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联系社区管理员|《永洪社区协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