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研究生毕业当刑警 擅长“大数据”破案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6-01 19:37:060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却当了一名普通的成都警察,浙江小伙徐咏斌2009年毕业从警起,就被贴上了“高材生”的标签。面对周围人的不解和调侃,他习惯用“当警察威风”来解嘲;工作中,他却用实验般的严谨态度配合“大数据”的办案手法,逐渐收获成就感和个人风格。

研究药物合成的他跑去当警察

徐咏斌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的是化学生物学专业,大多数时间都在实验室研究药物合成。毕业时,他面临3个就业机会,一是进重庆第三军医大,二是去天津一家医药研究公司,三是留在成都当警察。最终,徐咏斌选择了与自己的专业最不相关的职业,在芳草街派出所当一名普通刑警,理由很简单,“喜欢这座城市。”

“之前可能因为港剧看多了,觉得当警察很威风。真做了这行,才体会到破案还是靠细致。”从警6年,徐咏斌在大学学的专业知识几乎没派上用场,但思维方法却渗透到了工作中。像做实验一样,他喜欢利用“大数据”办案。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接到案子后,第一件事就是上公安内部信息平台,搜索、梳理警情信息,从“大数据”中寻找破案线索。

“大数据”让他锁定诈骗团伙

最近,芳草街派出所破获了一起“神医”诈骗案,徐咏斌的“大数据”办案手法就在侦办和审讯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今年4月底,有居民报案称被“神医”骗了数千元钱。受害人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婆婆,提供的信息有限。徐咏斌再次登录了公安内部信息平台,用受害人提供的关键词“周医生”,搜索出了一大批与嫌疑人描述相似、作案手法相近的警情信息,“光在成都市就有七八条”。

通过信息梳理,徐咏斌锁定了一个两女一男的诈骗团伙,随后陪受害人重走现场,还原案发过程,并在天网画面的辅助下,确定了案发当日3名嫌疑人是凌晨6时30分左右从五块石坐公交车来案发地的,“时间这么早,推断嫌疑人应该是住在五块石。”

“大数据”攻破嫌犯心理防线

长住,还是临时居住?“同类案件中同乡流窜作案的概率最高,临时居住的可能性更大。”从“大数据”中总结出的规律,又让徐咏斌决定带组员,从五块石汽车站附近的旅馆开始排查。果然,在其中一家旅店,比对到了天网画面中的3名嫌疑人。

为了完善证据链,徐咏斌并没有直接下令抓捕,而是先掌握嫌疑人的活动轨迹。直到上月26日该团伙再次作案,徐咏斌带队将嫌疑人当场挡获,“审讯中,刚开始他们还不认,后来我们用警情中的信息‘抖包袱’,哪天、在哪儿、骗了多少钱,都摆出来,他们心理防线就崩溃了,最终全部招认了。”成都晚报记者 薛欢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