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error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6-29 12:12:010

2012年,一场因机缘巧合的“参禅顿悟”让冯一村的个人标签摇身一变,从“媒体从业者”变成了“大数据创业者”。

那是大数据创业公司井喷出现的时节。2013年,冯一村成立了自己的大数据公司——天津大海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海云数据)。凭借可视分析的先进理念和产品落地,海云数据在2016年获得了一亿元的A轮融资,由华创盛景创始人李汉生主导的基金上古资本领投,东方富海跟投;如今海云数据的产品已经服务过近90家客户,其中70多家为世界500强企业。《世界经理人》了解到,海云数据即将启动B轮融资,或将在今年年会期间对外公布。

一路转型

“创业是个苦逼的过程,如果不能‘all in’,千万不要选择这条路。创业者是孤独的,很多时候都不被人所理解,这就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这是海云数据创始人兼CEO冯一村创业4年的经验之谈。

▲ 冯一村表示,创业是个苦逼的过程,如果不能all in,千万不要选择这条路。

在创立海云数据之前,冯一村任职于《新京报》,拿着一份不错的薪水,那时他已经在媒体从业了近十年。但在2012年6月的一天,冯一村被告知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时日所剩无几。当然,后来知道这只是上天和他开的一个小“玩笑”,在得知误诊前,冯一村想了很多,关于人生,关于未来,也正是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让他机缘巧合的踏上了创业的道路。

对于非技术出身的冯一村来说,去选择做大数据本身就是个艰难的决定。他时常想如果没有创业,现在应该是一名教师,学校里有假期,他能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孩子父母,他女儿现在快一岁了,想想这365天里陪女儿的日子,冯一村都能用手指数的过来。

焦虑、兴奋各种情绪在冯一村内心不断涌现和交织。

2013年,正是大数据在国内刚刚兴起不久的时候,围绕着大数据概念和定义的讨论不断成为社会热点,“那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大数据,我们的生活也被数据包围。”冯一村回忆,他判断大数据肯定是未来,“你说春天也好,黄金期也好,总之,当所有人都意识到大数据价值的时候,大数据应用肯定会迎来爆发期。”

因为出身媒体,创业之初的冯一村首先想到的就是做数据新闻。凭借多年的媒体经验,和对数据新闻夯实的了解,很快就让一些知名媒体成为尚在襁褓其的海云数据的第一批客户,不乏新华社、央视这些国家级媒体客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媒体大环境逐渐进入颓势、行业深陷低谷,媒体自身面临转型的生存问题,大多数新闻媒体也基本不愿意花费资金投入,冯一村很快发现了数据新闻在国内几乎没有商业机会和市场前景。

“从创业一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清楚的知道,大数据面临的问题是落地。面对数据新闻存在天花板的现状,我和创业伙伴们开始思考如何能将大数据最大程度商业化的问题,”冯一村说,现在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大数据是有价值的,但是怎么去挖掘这个价值,整个行业都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冯一村开启了他创业路上的第一次重大转型,由数据新闻转向数据可视化。

在2015年上半年之前海云数据一直做可视化,依靠专业的可视化团队和对用户的深度理解,海云数据获得了大量的客户,很多都是世界500强企业。所以在2016年上半年的行业榜单中,海云数据还被作为可视化公司推荐。但是,随着大量的项目实践,冯一村发现仅仅可视化是不够的,可视化只是一种直观的表述形式。当下各个行业内系统中有超过80%的数据还静待处理,超过90%的数据价值还被隐藏,而传统的数据思维无法站在业务的角度上思考大数据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层无法获得对大数据的认知能力。

在冯一村看来,大数据的可视化存在三个痛点:一是现在大家对大数据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对大数据的影像分析太单一,没有办法进行整合形成全局的认识;三是对大数据的理解仅仅从IT角度,无法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而数据分析是对人机交互的一种新形态的“感知”以此给予数据分析师与决策者真正的大数据认知能力。“通俗的讲,可视化只是界面呈现,不能将大数据真正的落地价值服务于商业。”冯一村解释。

巨大的数据量和杂乱的异构数据,导致行业难以形成对大数据价值的直观理解;而有效数据的分散等问题又会对大数据的业务指导作用造成障碍。针对市场需求和大数据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冯一村开启了创业路上的第二次重大转型,将可视化与多维分析、关联分析、业务分析等分析手段结合;将多种数据转换成实际业务场景,基于上述变化,冯一村将公司业务的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到可视分析领域,一举成为该领域在中国的先行者。

摒弃教育思维

从2011年开始到2017年,已经“火”了6年的大数据至今依旧没有减弱的征兆。在冯一村看来,大数据是对数据认知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和过去略有区别,他认为今天所有人说的大数据都是不对的,所以他也不愿意去给它下定义,“20年后的人说大数据是什么才有可能是什么,现在都太虚了,我觉得没有意义”冯一村说。

从去年开始,大家的焦点逐步集中在大数据应用,它是整个数据产业的核心,数据怎么去应用,数据能够应用在什么样的地方,数据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才是企业客户真正愿意为大数据业务买单的原因。

“坦率的说,在中国大数据行业,现在还是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的前期阶段,这个过程是苦逼并且又极具挑战性的,因为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或者指导你这样做是不是正确的。”冯一村坦承道。

海云数据初期服务的客户非常之多,跨度也很大,他们服务过联合利华、腾讯、宝马等巨头企业,此前比尔•盖茨在探访其公司时曾作出对他们创新能力十分赞赏的表示。在可视化转做可视分析的过程中,冯一村尝试了快消、制造、金融、公安、航空等领域,但是随着服务的深入,冯一村发现公安和交通领域才是目前痛点最明显的行业,为此,海云数据有针对性地独家研发了多款可视分析产品,凭借良好的口碑和公司术实力,海云数据还荣幸地获得了李克强总理的首肯和指示。

做大数据既要了解数据也要懂商业,还要拥有还原商业场景的能力。“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能力去理解大数据,解决大数据的落地问题,”冯一村说,“大数据的应用是要和业务深度结合的,而你的技术人员肯定没有在行业内沉浸10几年、20几年的业务人员,更清楚业务逻辑。那么想做出好的产品就需要跟客户合作,用你的技术加上对方的专业打磨出真正能解决客户痛点的产品。否则,好的技术做出来的只能是好的‘工具’,而且是客户不一定买单的‘工具’。”

所以在产品迭代中,冯一村更愿意倾听业务一线人员的声音,并站在业务的角度来分析产品的应用价值。这与很多技术创业的CEO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他们相信程序和代码的力量,忽略了用户的心声。而这反倒成了冯一村的优势,他会更注重客户业务与技术的结合,这在海云数据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

2016年海云数据在试水多个行业客户后,选择在公安和航空两大领域深耕,海云数据专门针对这两个行业研发了两款深度的可视分析产品:“智警”和“智航顺”。以“智警”来说,凭借大数据与多种业务场景相结合的可视分析技术,有效辅助并加强公安人员对案件的侦破效率。智警,已经在包括部、省、市、县级在内的四级公安部门机构中实际使用,目前,海云数据已经占据了近了三分之一的公安市场。而“智航顺”通过接入机场、空管、航空公司各种业务数据,利用可视化分析技术,能够以数据化的思维指导实际工作,快速解决突发的各种机场运行问题。就在2016年年底,海云数据与广东机场白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共同研究机场大数据可视化及可视分析产品的创新性应用与行业落地。一举拿下它下辖的白云机场等36个机场,占中国总数200多个民用运输机场的1/6。

虽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市场认知,但冯一村还是能感受到社会、行业对大数据可视化及可视分析业务的认知缺乏,难以区分和传统商业智能(BI)分析的异同。可视分析是什么­——人工智能?数据的各种图形化?数据的各种图表化……这些都不是,用冯一村的话来讲,可视分析是一种对大数据的全新认识,冯一村认为可视分析是为客户提供一种全新的数据认知能力和业务决策能力,对过程数据与数据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挖掘,真正帮助客户快速基于数据进行决策。

为此,海云数据打造了大数据生态平台“图易”,开启了数据可视分析落地的全新道路。图易采用模块化设计,客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功能,具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可以形成行业复制,可以标准化完成每个项目至少80%的工程量,剩下的部分则是深度定制。

做生态平台应该算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按冯一村的说法,在行业中海云数据是第一个提出做生态的大数据企业。“在做决定的时候,团队和身边的朋友都会问,海云数据才走了三年,现在做平台是不是太早了,能力能不能达到。坦率的说,做这个决定真的很艰难,但也很坚决。因为目前大数据的痛点太明显了,客户需要的是一站式服务,而各大服务商却在各自为战,这直接导致了软件不兼容、数据之间不能共享流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海云数据决定第一个站出来。”

冯一村认为,海云数据能够发展到今天,一方面是不断的技术研发,另外一方面就是能够洞悉客户的需求。而后者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客户的行业。在跟客户的合作过程中,他们一直秉承着互相学习的原则。“我们不是在教育客户,而是教会客户用可视分析思维的方式,而客户的专业素养,也是数据落地不容忽视的重要节点,只有与业务结合我们的产品才能够形成真正的价值。”冯一村说。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