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P2P平台自融解析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4-16 11:39:150

可靠而安全的平台永远是投资的前提。随着P2P理财的发展,一些不靠谱的网贷平台想方设法采用各种形式来融资,其中一种行为就是自融。很多企业为了更好的借款而组建网贷平台,他们利用网络融资的形式,获得流动资金。许多平台短短几个月内就能融到上亿的资金,这些通过自融得来的资金在流向上存在着大量的风险。一般来说,除去企业通过自融平台大规模融资缓解吃紧的资金形势外,也有很多自融得来的钱被用去进行一些高风险行业的投资,一旦平台资金链断裂,风险爆发,就会出现投资人提现困难现象,严重者会导致平台倒闭,大面积挫伤投资人对于P2P网贷行业的信心。

三大自融平台惊爆“巨雷”

前不久,网贷行业自融性质的平台接连三家惊爆巨雷:上咸bank、里外贷、盛融在线。其中,上咸bank和里外贷涉嫌房地产开发商“自融”,两个平台的实际控制人相同,他们建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旗下房地产企业——清大华创置业有限公司融资。据数据统计,事发时,上咸bank待收本息达1.56亿元,里外贷待收本息达9.34亿,两个自融平台的待收本息加起来近11亿元。

而盛融在线在出事之前,曾是广东地区平台中的佼佼者,更以历史成交量百亿多元居全国平台排名前列。早前就有业内人士做过预警,爆出该平台涉嫌自融,该业内人士称,在2012年他曾跟踪盛融在线的交易数据,发现该平台CEO刘志军仅用“tonyliu”一个账号就曾借贷大量资金。

据上述业内人士称,盛融在线背靠广东大华仁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业务涉及金融、房地产、军工、高科技及医药等版块22家子公司,旗下联炬创业孵化器位列广东省七个国家级孵化器之中。对于自融的质疑,刘志军在公开信中承认曾把平台上的绝大数资金借给了关联公司广州联炬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高科技企业,他也在公开信中承认曾担任过该企业的股东等职。据数据统计,盛融在线出现提现困难当日,待收本息达9.21亿元。

自融平台的生成与生存之道

上述爆雷自融平台显示,“自融”的关键在于自己控制一家平台,通过不断发标,以吸引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为自己融到想要的资金,想要多少额度,就发多少项目。这种做法如果被投资者识破,则可能引起投资人撤资,平台要面临极大的兑付风险,但平台也有应对之道。据业内人士透露,很多上市公司或房地产开发商自建或收购的P2P平台一般会独立运营,这样谁都看不出来是他在做自融,但本质是一样的。

据了解,这种“自融”手法早已在圈内风行。在“自融”操作手法下,P2P平台其实已经沦为“幌子”,借款人则可以借助平台“拆东墙补西墙”。很多资金链紧张的企业通过一手控制的P2P进行融资,补充流动资金,更多的则是用来偿还之前所借的欠款。

另外,平台“自融”行为有时候即便被识破,也有投资者纵容其继续发展,这也是自融P2P平台得以存活并发展壮大的重大原因之一,由于自融平台给出的利息普遍偏高,譬如,盛融在线综合收益率18.93%,而里外贷综合收益率更是高达39.77%。并且,多数自融平台都与大规模的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牵扯不清,平台背景乍看之下,很是强大,背后的企业,顶着众多的“光环”,看上去实力雄厚。往往让投资者产生一种“家业这么大,反正跑不掉”的错觉,就大量投入资金,结果深受其害,致使大半生积蓄打水漂。

如何鉴别自融平台?

一个接连一个的老平台在运行多年,积攒了人气和口碑后,终是逃不过自融的固有风险,爆发“巨雷”,至此,自融的风险性展露无疑。那么,为了更安全的投资,投资人学习鉴别自融平台的技巧很有必要。有资深投资人凭借多年来积累的网贷经验,总结了三点鉴别自融平台方法,具体如下:

1、从标的分析

可以查看标的详细描述、相应借贷合同、抵押合同是否完善,要有纸质版的借贷合同、抵押合同、打款凭证尤为重要。还要关注相关借款申请材料、借款人和抵押物的相关证件。自融平台由于发布的一般都不是真正标的,标的材料不完善,或者资料存在一些不真实,仔细去辨认基本可以发现。同时,单个标的借款金额会比较大,涉及的行业都很相似。

2、从借款人方面鉴别

要查看借款人的详细信息,如借款人信息模糊,那么就需要谨慎处理。一般自融平台借款人不会太多,单个借款人的借款金额却很高,并存在几个账号不断循环借款的情况。此外,标的利息都较高,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人投资,且标的期限普遍不长,多则一个月,少则十几天;平台成立时间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3、从平台实体产业情况分析

如发布的标的过于单一,且与平台股东的实体产业的行业一致,极有可能为自融平台。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