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新国十条下的保险梦 政策释放行业正能量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8-31 16:13:080

“中国保险业像一个已过青春期的小伙子,成长速度慢下来,智力发育却在加速。”一位保险业分析师曾如此展望2014年的保险行业。而这一年,保险行业终于迎来一场来自顶层设计的“成人礼”——“新国十条”。把保险业的发展由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意志,并被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之中,这样的正名释放出的正能量,令刚刚经历低迷与阵痛的保险业一时间青春激荡。

有市场人士兴奋地指出,在美国,保险业的总资产和银行业的总资产差不多,如果中国要达到这样一个比例,那么理论上保险至少还有15倍的增长空间。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保险业总资产接近10万亿,而银行已超过165万亿。显然,要实现保险总资产持续高速增长,需要在大量社会财富认可、信任后心甘情愿地进入。

迷茫和变化

根据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1至11月份,我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实现18714.76亿元,同比增长17.8%。虽然整体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并且从节奏看,2014年11月份之前主要保险公司基本完成本年度业务指标,但不可否认的是,累计增速较上半年下滑近3个百分点,已经显示出经济增速下滑对保险业经营的影响正在加剧。

转型,这一词在业内提及的频率已如家常便饭,不少保险公司每年初的战略部署中总少不了它,但一到年底却发现仍是在怪圈里打转:一年中前面大部分的时间在重复着使劲吆喝冲规模的老套路,剩下的后面小部分时间则在转型的口号下力图平衡规模与利润,但在缺乏实质性举动和力度的情况下,多数都最终沦为似是而非的概念。

不过,过去的一年,拨开无计可施的迷茫和纠结,也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尽管这种改变对行业的实质影响还不得而知,但无疑也是保险业走上成熟发展道路前的真实格局。

今年,在搭上互联网之后,有越来越多奇特的保险产品以看月亮、谈恋爱、投资电影、网购等的名义进入公众视野。显然,抛却噱头式的营销概念和保费规模的数字较量,保险作为与个体生活联系日益密切的经济形态,正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

而健康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令市场瞩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均每个月健康险保费增长均超过百亿元,其保费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在40%以上,这一数据也是在去年30%左右增速基础上实现的。今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这无疑更给行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此外,这一年,保险资产管理正式进入大类资产比例监管时代,放开前端,管住后端,险资正成为资产管理舞台上一个新的焦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非标资产占比快速提升趋势延续,品类也有扩容趋势,并且以安邦保险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阳光保险收购悉尼喜来登酒店等为代表,险企海外投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转型是什么?转型就是踩油门,或加速或减速,变换车道,抓住行业的机遇,抢占起跑点。转型的实质是一个公司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根据公司的资源禀赋、经营水平去匹配时代机遇。”有业内人士如是认为。

政策释放行业正能量

就在2014年,这样的时代机遇从天而降。

时隔8年,保险业“新国十条”,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终于揭开了面纱。无论是目标还是细节内容上,它都赋予了保险行业前所未有的历史地位,由此一经落地立刻在业内掀起了热议。

要把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放在经济社会工作整体布局中统筹考虑,这是“新国十条”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意见》一开头就明确了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定位和作用,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的现代保险服务业,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根据业内测算,2013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1.72万亿,保险深度3%,保险密度不足1300元/人,如果要实现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的目标,2020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规模将达到4.73万亿,保费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5.5%,这预示着未来6年保险业保费增长将步入快速增长轨道。

但能否化茧成蝶,对保险业而言或许挑战的意味不少于机遇。在中国,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但政策的边际效应也会存在某种程度的递减。“只有充分认清影响和决定保险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高度关联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使保险业平衡包容发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认为。

并且业内人士还更多考虑到能力的问题。对此中国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指出,政府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要剥离行政管理职责,而且是花钱剥离,但要把“新国十条”的红利变为现实,保险业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二是贵不贵。

毋庸置疑,“新国十条”为保险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但要确保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地,最大的考验还是行业本身。“传统的粗放式发展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面向未来,行业需要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王和认为。

(华夏时报)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