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三问个人征信市场“开闸”:从哪来 如何用 咋保护

作者: 大数据观察来源: 大数据观察时间:2017-05-29 16:22:380

1月15日随着央行近日发出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的通知,8家入围民营征信公司引起了广泛关注。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是好事,然而在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和相关监管机制尚不明晰的情况下,征信数据从哪来、如何用、个人隐私咋保护,将是民营征信公司面临的三大问题。

打车爽约、拖欠物业 哪些记录应当纳入个人征信?

“这次‘开闸’最大亮点就是腾讯、阿里巴巴两家互联网企业下属征信机构入选。这使征信超越了金融交易概念,扩大了数据来源范围。”长期研究征信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吴晶妹说。

令公众耳目一新的是,芝麻信用、腾讯征信都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用个人在社交网站上的各种表现为用户“画像”、打分。这就意味着滴滴打车爽约、婚恋网站上重复征婚、淘宝上的差评等,都可能进入个人征信报告。

不过,8家公司中最先入行的中诚信征信执行董事孔令强认为,水电费缴纳记录可以纳入个人征信,但那些信息比较模糊、难以判断的记录不便纳入其中。“比如打车爽约,是不是因为对方迟迟不来?拖欠物业费,是不是因为物业服务太差?”

吴晶妹的观点则截然不同。她认为,只要结果对人造成侵害、形成不良债务与不合规行为,就属于征信的内容。“哪些该纳入,哪些不该纳入,说到底还得由法律来界定。”吴晶妹说。

实际上,关注个人信贷以外的记录并非民营征信机构的“新招”。在央行个人征信系统里,就已经包含拖欠电费、拖欠话费、偷税漏税等信息,只不过在信用报告中还未得到体现。央行征信中心党委书记王晓明说:“我们欢迎民营机构加入个人征信市场,特别是‘三马’的参与带来了海量数据,不过如何筛选数据、挖掘出可以判断个人信用水平的有效变量,还待技术创新。”

数据自产、互不联通 “民间报告”有公信力吗?

互联网时代,数据即信用,信用即财富。凡事有利有弊,“数据越多,‘噪音’越多,就越容易失真,这是很大的挑战。”王晓明说。

社交数据的信贷应用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很前沿的探索。目前在互联网征信方面做得最好的企业美国Zest Finance,使用了社交网络上的7万多个变量估算个人征信,得出了“填表喜欢全部用大写字母的人违约率更高”等诸多有趣结论,但最后的征信评估也仅55%左右的准确度。

从目前看,腾讯、阿里的个人征信数据主要还是源自本平台的数据,并未接入央行征信中心。而中诚信征信、鹏元征信等资深征信企业的个人征信数据,还是来自银行、保险公司、小贷公司,主要服务也面向银行。

孔令强说,从世界经验看,个人有效征信数据90%产生于信贷领域,90%使用也是在信贷领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尽管不能得到收入等核心数据,但可以反映其信用变动的趋势,这是传统的信贷报告所没有的优势。

他举例说,如果有人在社交网络、朋友圈发文买房、搬家或换新车了,就可以根据其新房的位置、新车的品牌型号大概推断其收入变化,银行可因此增加或降低授信。

不过,这样的“民间报告”要有公信力,不仅需要做到数据来源权威准确,最好要有一定的独立性。目前不少公司的模式是既做基础数据,又出个人评级报告;既收集来自银行的数据,又利用数据和银行进行业务竞争。正如网友提出,如果这样,会不会出现篡改个人数据?或者不正当竞争?

吴晶妹认为,征信市场刚起步,很难要求上游基础数据提供方做到独立,但下游征信报告分析提供方最好是独立第三方。

聊天记录、支付信息 “我的隐私”会成“他人财富”吗?

民营机构做个人征信会否出现隐私泄露,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某门户网站的专题调查显示,3000多名投票网友里六成不看好个人征信发展前景,绝大部分都是出于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担忧。

“盗号问题都还没解决,隐私泄露了谁来负责?银行卡信息都能肆意贩卖,更何况是个人征信?”有网友留言。

腾讯财付通信用产品和业务中心高级总监吴丹曾公开表示,腾讯征信在分析过程中,不涉及用户行为内容隐私信息。同时腾讯又将8亿QQ账户、5亿多微信用户以及3亿多支付用户留下的网络信息作为个人征信来源。有网友直言“我们使用微信时,从来没有得到过进行个人征信的告知。”

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信息等,但明确告知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的除外。但在互联网时代,微信朋友圈、支付宝转账记录等到底算不算个人隐私?一旦隐私泄露,应该怎么维权?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说,在个人信用信息征集过程中,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许多人毫不知情。我国现在尚无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对于哪些数据涉及隐私权需要保护,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

反观目前世界上个人征信发展最成熟的美国,仅关于个人征信行业就颁布了17部法律,而我国目前仅两部相关条例。

“防止侵害隐私,关键是把目的、知情和授权三者约定好。”吴晶妹认为,应当通过法律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和目的下,通过什么样的手续,能获得哪些个人数据;哪些数据不可以进入信用报告;发生纠纷后解决的途径以及负责监管的政府部门是什么等。

“作为新生事物,对民营征信公司不宜求全责备,但相关立法和监管工作要加紧跟上。”李稻葵认为。

banner
看过还想看
可能还想看
热点推荐

永洪科技
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数据技术厂商

申请试用
Copyright © 2012-2024开发者: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版本:V10.2
京ICP备12050607号-1京公网安备110110802011451号 隐私政策应用权限